美文网首页教与学
“求原来有多少”听课有感

“求原来有多少”听课有感

作者: 冰酥芽醒 | 来源:发表于2019-03-02 19:08 被阅读0次

“求原来有多少”的数学问题是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听了徐老师的这节课后,很有收获,也有些困惑。

亮点,值得学习的地方:

开课时,徐老师采用了游戏的方式:让一个孩子从小盒子里抓出几块橡皮(4块),再让生猜猜剩下的橡皮有多少(9块),最后再引出原来有多少块。在此过程中,考虑到一年级的孩子过小,因此很关注细节,每处理一个细节,就让孩子们一一对应地去数一数。不仅仅让孩子们巩固一一对应的思想,同时也让他们养成检查回顾的好习惯。

游戏结束后,让孩子们说一说4表示什么意思,9表示什么,13又表示什么。让孩子们再次回顾“抓出的”,“剩下的”以及“原来的”,对各自表示的意思了解的更加清晰。

之后再让孩子们动手画一画,圈一圈哪些是原来的,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让孩子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原来的”到底是哪一部分。

困惑之处:

1、 题目:领走了7个口哨,还剩下5个口哨,原来有多少个口哨?

在展示孩子们的这道主题图的作业时,有一个孩子是这样画的:

当时徐老师解释虚线表示没有了,因此不能用虚线,于是徐老师擦掉了。但是这道题不是领走了7个口哨吗?那么用虚线圈起来的圆圈不正是表示领走吗?

2、题目“吃了8个鸡蛋,剩下6个鸡蛋,原来有多少个鸡蛋?”在要求孩子们列式时,有孩子提出了:14-8=6(个)

徐老师当时不仅为孩子们解释了不能用减法的原因,还讲了这道题是在解决什么问题,同时口述了这个问题:这个算式是知道一共有14个鸡蛋,吃了8个鸡蛋,还剩几个?讲完之后,只是在该算式下划了一道横线。

此处有两个不同的想法:

1、口述14-8=6的问题时,很多孩子没能立刻理解,我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方面题目长,又没有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孩子不能立刻在大脑中呈现这道题;另一方面,即使知道了题目,还需要在大脑中快速整理才能得出算式,进而再与这道题进行对比来知道对错,而这个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实在是有点难。是不是应该将这道题以文字或者图片形式呈现出来,并带着孩子们一起来分析题目,进而对比之前的题目,让学生真正地明白两道题之间的不同之处。

2、14-8=6这道算式不对,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是不是应该明确地在算式后打×,或者直接删掉更好呢。因为有些孩子不能很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如果中途分神了,之后再看黑板时,两道算式同时呈现在黑板上,或许就会误导了孩子。

不过,听徐老师的课总是会有很多收获。作为一名有经验的老教师,仍然不断地学习,上课时总有新意,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这些年青教师学习的。

相关文章

  • “求原来有多少”听课有感

    “求原来有多少”的数学问题是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听了徐老师的这节课后,很有收获,也有些困惑。 亮点,值得学习的地方...

  • 不因别人的意识而转移(认同自己)

    今天听课督导,虽然没听进多少,但很有感触。 原来没有那么多人会真的花时间在意你。你所想的认可、评价更多的是来自...

  • 听课

    听课有感

  • 《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我是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到数学信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

  • 读书和写作你踩过多少坑

    读书和写作,你踩过多少坑 我最有感悟的一句话是:不要列听课笔记,不必在长度上卷,不求文采、调性。 核心概念: 听课...

  • 轩窗:有感

    有感 一银钱几两求刊赞,莫若荒田种小禾。大块植文多少列,无须赔笑或谀阿。 ...

  • 听课有感

    周三听了周萍老师的《找次品》这节课,周老师以情景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从中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 听课有感

    今天上午,在八里营小学听了2节主题班会课,一节是“书香润泽心灵",一节是“让感恩成为一种节惯"。一节沉稳,一节温婉...

  • 听课有感

    今天有幸能听到与君成悦老师的荔枝微课,触动自己最深的是看到了一个真正做学问的学者对写作,对读书,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 听课有感

    今天是第二次听张老师的课程,张老师带着我们也领略了伦敦的风光,关键是课程内容很好,指出了我们的一些问题,告诉我们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求原来有多少”听课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ey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