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天生的思考本能,这也许是人之所以为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能够冲破自己的思维惯性,做一个聪明的思考者却需要能力和方法。《批判性思维》这个这本书就给了我们工具和方法,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升思维质量,从而提升生活质量。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包含两个部分:上篇是17个关于为何要提高思考力的思考,下篇是30天批判性思维培养计划。为这30天的养成计划还配上一张行动地图,按图索骥,30天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https://img.haomeiwen.com/i17203636/40abedb1f0872d81.jpg)
今天,你需要留意的是顺从。假设你是一个顺从的人。只有承认自己是一个顺从的人时,你才能发现自己是在何时何地选择顺从的。你需要认识到,顺从几乎会出现在生活的任何领域中。请在报纸上、你的人际关系中和你所属的群体中寻找顺从的现象,也要在工作中和他人身上留意这种现象。你还要注意,人们甚至在无比顺从的时候坚称自己是独立的。
现在很多老人们留下来的“传统”现在还保留着。我的家乡现在还有“正月不理发,腊月不搬家”的习俗。等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能去理发,二月二还要洗龙头,所以到了二月二这一天理发馆发廊就人满为患,理发师在这一天似乎干了一个月要干的活。今年我们仍然守着“正月不理发”的老规矩,孩子的头发长得老长。在二月二,我带着儿子去理发馆理发,下午5点到理发馆排号,到了晚上7点才剪上。等待的时候有点儿烦躁有点儿懊悔,为啥非得等着这一天,即使得等很烦躁也没有要等第二天再剪的想法。思想意识中的顺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清明时节,有很多地方有烧纸祭祀先人的习俗。尽管国家大力倡导文明祭祀,禁止明火烧纸,但还是会有人选择夜晚在路口烧纸,第二天一早你就会看到一堆灰烬和地面上留下的黑色印记。尽管知道会破坏环境,甚至可能引发火灾,但抱着对于老规矩的“顺从”还是坚持要做。甚至有人坚称自己是在遵从传统,是对祖辈传下来的习俗的传承。
书中提示我们要留意顺从。在一个新的时代,需要我们批判性的分析所处文化中的文化习俗,不能一味盲从。克服老旧习俗需要不懈努力、洞察力和勇气。需要了解在我们文化氛围中的民俗和禁忌,注意他们是如何形成的,审视自己如何在多大程度上不加批判的接受。要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者,培养批判思维,不要为了融入群体而盲目顺从。
有些人喜欢在别人身上挑刺,责备他人。人们责备他人的缺点是一种天性。如果有人会完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那反倒不太正常了。例如,婚姻中的两个人经常会责备对方(“这都是你做的!”“不对,是你先那么做的!”)。这种倾向源于两个人都认为对方一直保持某种样子是理所应当的。人们还经常责备自己的父母存在非理性的行为。
从我有了宝宝开始,我的父母就一直帮我照顾孩子。我上班后,孩子的上学放学的接送就成了我爸的工作,日常的洗衣服做饭就成了我妈的工作,两位老人承担了家里里里外外的大小事务,就是为了能让我们两口子安心工作。可是因为两代人的生活习惯和教育理念有很多不同,我经常会有各种不满意和小抱怨。饭菜咸了淡了,蔬菜水果要均衡,今天喝粥明天吃饼。用我妈的话说就是我太难伺候了。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常常有冲突,我特别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父母的理念过于老套不适合当下。
我曾在陪孩子玩儿的时候,听到了两个穿着时尚的少妇抱怨父母。其中一个少妇说:我小时候父母特别偏向弟弟,干活都是我的事,享福都是弟弟的事,后来我考上大学,就离他们远远的。另一个少妇说到父母,也是满腹的怨恨。因为父母只顾赚钱,从小就把她扔到奶奶家。奶奶脾气不好,动辄打她。她整天想念爸爸妈妈,渴望父母来救她,可不总是失望。后来,就开始恨他们了。
我理解她们的内心感受。而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够在长大成人之前没有受过一点精神伤害。但作为一位独立思考者,我们要对自己现在和将来负责。这就要求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精神包袱是什么,然后摆脱它。责备自己的父母,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只会带来抑郁和怨恨。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思维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对父母多一点理解包容多一点感恩,就会多一点踏实和快乐。
找出自己责备他人的原因,学会面对现实,接受当下。发现自己要为个人的所作所为责备他人时,及时阻止自己。如果认为责备他人有道理,那就把理由写下来并写下可能造成的伤害,区分事实和信念。把握每一次责备他人的瞬间,把他们当作自己学习和改变的机会,训练自己批判性思维和积极思维的机会。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多想他人做得好的地方,从包容和感恩父母及身边的人开始。
在我们的思维里有很多影响我们成为独立思考者的因素,《批判性思考》这本书不仅分析了行为背后深层的道理,更提供了一系列的训练方法。还有一份30天改变思维定式的路线图,“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求全责备”都是这30天中要训练的内容。每天坚持打破一个思维定式,30天就能让你的思维模式有根本性改变。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者,这本书值得读,其中的方法更值得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