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很少意识到“逻辑”的存在和重要性。生活中,也是常被朋友说“直肠子一根”,“脑子里少个筛子”。工作中也不会耍心眼,倒是在老同事眼中落了个“这孩子真”,“小爱是个好同志”。家务上则喜欢洗碗和倒垃圾而不是做饭研究菜谱,因为前者干干净净不用动脑;还喜欢挪家具,因为只需简单规划,然后使力气搬挪就行。
第一次接触“逻辑”还是2004年考国家公务员的时候。考了个某中央机关笔试第二名。答题弱在哪?逻辑那一块。那些推理的题目当时觉得那叫一个绕。
第二次听到“逻辑”是2015年,一个女性创业群的顾问提到“逻辑思维”栏目了不得,于是关注了订阅号。一开始我对60秒语音的风格有点新奇,但是当时自身的学习迫切性不高,加上对那个似乎并不优美并不标准还带着中原口音的中年胖子的声音并不喜欢,后来也就不了了之。
再一次意识到“逻辑”,是来到简书写作之后。一篇好文章离不开好逻辑,而这一块,是我要提高的。
再后来就是遇到磁场一土社区,有一个思维、沟通、写作小组。这是一个长期学习提高的小组。我刚参加了一次。加入小组,要先回答四个问题。
1、用一句话概述你理解的“沟通”
在与人为善的前提下,准确表达自己的心声。
2、你心中的沟通的重要因素排列
稳定的情绪>清楚自己的心>推己及人的善意>逻辑>精准的用词
3、你觉得自己在沟通方面待提高的地方
清楚自己的心、逻辑
4、你觉得自己在沟通方面做得好的地方
情绪平和、有善意、精准的用词
回答了这几个问题,就被正式拖入了学习小组。听了第一次讲座,关于大脑的结构化思维,收获如下:
1、主题清晰
大脑是习惯性总结的。当看了上文,大脑就会习惯性总结推出一个下文。引文之后的主题要符合大脑的预期,否则,大脑不愿意再看。
由此推导出,写作时,要保证主题的三个特征:a、起始,b、符合读者预期,c、长度适度。
可以列个检查清单审视主题是否清晰:a、背景信息,b、背景信息是否引起争议,c、长度适中,d、避免没有思想没有观点的主题,直接点题。
2、归类分组
大脑习惯接受三条,注意,3条哦!然后大脑喜欢自动归类分组。有这样几种分组标准:
a、时间:狭义时间、步骤、流程、周期,等。
b、空间:地理,范围;结构,组成部分;要素,如天时地利人和。
c、重要性:主要的、关键的、紧急的、稀缺的,等。
3、逻辑规律
围绕主题的素材不能只是简单罗列。要符合一定的排列顺序。
a、时间顺序。例如:过去、现在、未来,步骤1、2、3,等。
b、空间顺序。例如:范围由大到小、结构由外到里,等。
c、重要性顺序。例如:从主要到次要、从稀缺到大众,等。
再说一句选主题的特点:从人尽皆知,到仅你所知。
这才有可能是一篇主题鲜明、逻辑严谨、有料有趣的好文章。
亲爱的,你get到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