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闻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人自认技艺学成,在准备下山之时,前往老师处辞行,并询问老师是否还有其他吩咐。老师并未言语,而是让他取来一个茶壶与几个茶杯。此人以为老师要喝茶,便依言取来。待他返回后,老师让他用茶壶往茶杯里倒水。
当水快要倒满时,他停了下来。老师却示意他继续倒,徒弟表示茶杯已满。老师看着他问道:“已然倒满的茶杯,如何还能再倒入水呢?”徒弟思索片刻后回答:“若要往满杯里倒水,须先把原来杯中的水倒掉。”
听到他的回答,老师笑而不语,转身走进屋内。徒弟领悟了老师的深意,于是又在山上潜心钻研技艺三年。这三年里,他抛开以往所学,仿若新生般重新开始学习,技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很多时候便是如此,初涉某一领域时,我们往往吸收迅速;然而,当达到一定程度后,似乎便难以再深入学习。此时,我们已丧失了初学时的热忱,更多的是自认为学得差不多了,进而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
“学无止境”的道理众人皆知,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常常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究其原因,大概率是如同那已倒满的茶杯,失去了容纳新事物的空间。
在《倚天屠龙记》中,有一段张三丰教张无忌武功的情节。张三丰正是让张无忌以忘却的方式来学习他所传授的剑术。类似的情节并不鲜见,忘却亦是学习的一种路径。当我们的头脑被过多杂念充斥时,便很难再接纳新事物。
放空与接纳相辅相成,唯有进行放空,才有可能接纳更多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接收到的信息繁杂,这些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干扰着我们。当我们被过载的信息干扰时,若想再接纳更多信息,就可能出现信息过载的情况。
适时学会放空,不仅能轻装上阵做事,还能打开感官神经,让自己处于敏锐状态,这种状态更有助于接收新的信息。从某个角度来看,要想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需要学会放空这一技能。放空之后的人,就如同倒空的茶杯,极易接纳新的事物。
产生这样的想法,往往是在一些事情上遇到了瓶颈。而在这些瓶颈的背后,常常隐藏着一些不易察觉的自满情绪。俗话说“水满则溢”,当感觉到漫溢之时,就如同那个准备下山的人,彼时,自己的“茶杯”已无法再容纳新的事物,此时,便是该放空的时候了。
然而,放空并不必然带来接纳。接纳并非简单的行为,而是基于复杂权衡的结果。这是因为接纳是一个过程,那些能够被接纳的事物,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得以认可的。
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反复。以自我接纳为例,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间会存在对自身的反感与排斥。当一个人真正实现自我接纳时,便能够接纳更多事物,包括曾经反感的事物。
在我看来,放空不仅是摒弃杂念的举动,更是重获新生的体现,这种体现在诸多方面得以彰显。例如另辟蹊径,在一个全然陌生的领域重新起步,此时的人宛如一张白纸;又如在新的一年立下新的目标,这同样是全新开始的呈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开始。既然如此,就让这一天的开始多一些新鲜感,而不是让昨天的记忆干扰今天的心情。放空自己,接纳更好的自己,这样的自己,才有可能从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