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工作当做信仰——读稻盛和夫的《干法》

昨夜写了点读书心得,总是不满意,觉得少点什么,请各位同学帮忙斧正。
业余读了公司推荐的书籍——稻盛和夫的《干法》,我被深深吸引,甚至不忍卒读。这是本能激发读者斗志的书,在开篇,稻盛和夫就鲜明的提出了工作的意义在于“提升自己的心志”,这是贯穿全书的观点,也是他成功的心法,更是他一生兢兢业业的真实写照。他从本质上冲击着一般人对工作意义的低级看法——“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若只为求食,难免藐视劳动,好逸恶劳,不愿担责任,如此工作不但没有效率,而且身心疲惫,最终只是消磨时光,碌碌无为。而稻盛先生认为:只有人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他才能提升自己的心志和价值,而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读了《干法》首章,我感觉稻盛和夫身上有一种类似日本军人所具有的“武士道”精神。所不同者,他把塑造军人忠诚之魂的“武士道”精神转化为了对工作的近乎疯狂的迷恋和全身心的投入。稻盛和夫被誉为“日本经营之圣”可谓实至名归,他用一生的勤奋和投入诠释着他的可佩可敬,也展示了日本的可怕。稻盛先生是一个把工作当做信仰的人,他如此虔诚的爱上了自己从事的工作,毕恭毕敬,甚至用工作“磨练灵魂,提高心志”,并且认为“有的僧人经历长期严格的修行,也未必能够做到”。把工作看的如此圣神,如此有意义,他怎么可能会马马虎虎的对待工作,他注定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而且他一生的成功也诠释这一点。
从事什么样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怀着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所从事工作。是把手头的工作当做“劳役”,疲于应付,还是把它当做“修行”,虔诚投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也注定造就两种天壤之别的结果。把工作当“劳役”的人不会体会到快乐,或许可以稳稳当当应付差事,但终其一生也难有大的成就,不过是个只为求食的“万世科员”;但是把工作当做修行的人就全然不同了,他会虔诚的对待工作,尽职尽责,不断追求卓越,更重要的是他会爱上工作,会深深的体会到工作中的快乐,甚至有恋爱的幸福感。这样的人可能会碌碌无为吗?
《干法》中有许多“把工作当做信仰”的心法秘诀,都是稻盛和夫的肺腑之言,读着读着就会被他的虔诚感动。感动之余,我想起了一个常听人谈起的故事:有记者在采访一位瑞士的手表工匠时问道:“你做的零件如此精细,谁会看得到?”这位工匠回答说:“是的,人很难看到。但是我是做给上帝看的。”我想“做给上帝看”就是瑞士手表誉满全球的内在原因吧。这也正是一个把工作当做信仰的人应该具有的态度。反观我们国家,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不但残害消费者的健康,更重要的是残害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如果要说内在原因,恐怕缺乏“把工作当做信仰”的精神算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吧。一个企业如果把自己的生产经营视之为信仰,怎么可能容忍如此“加料”的亵渎呢?一个员工如果把自己的工作视之为信仰,怎么会如此推卸责任与投机取巧呢?
亡羊补牢,现在正是修正自己态度的时候。大到国家,中到企业,小到个人,都是如此。而至于我,从现在起,我要做一个把工作当做信仰的人,全心投入,虔诚亲近,不断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心志,不再消磨时光浪费青春。如此,上帝一定会眷顾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