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味(五)
说起中国的年味,就离不开中国的红和中国的结。不是吗?过大年的,处处都是红红的灯笼,红红的中国结,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福字,红红的包,它们与青山,白云和白雪相得益彰,给人以喜庆,给人以欢乐,也给人以暖意。特别是红红的中国结,作为中国传统年节的重要元素与符号,却承载着团结,和谐,幸福与吉祥,是中国人心灵的图腾。当然,过年的年味,也派生出来了祭祀的文化、年货的文化,团圆的文化等,它们无不源远流长。其中就包括有饺子,拜年,闹花灯,舞龙灯等。它们则就像是一面面的镜子,映照出博大精深的华夏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面貌与情感寄托。
回溯着中国人的过年的历史,它就是一部华夏民族的心灵史诗。按照民俗学解释,最早的所谓的过年,约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上古时期。现在所通行的过年习俗,是源于汉武帝时期,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十二生肖也是在汉代确立。上古时期,古人则通过天象来判定时间,确立大地回春的节点,定为岁首。其间祭祀天地,祖先,驱邪避灾,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耕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根基,作为最重要的节庆,过年和农业密不可分。根据《说文解字》“年”字代表禾谷成熟。古代汉语中“年”字的写法,像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谷。当时,谷物一年一熟,年岁等同,也即代表丰收,富足。根据民间传说,“年”又是一只凶猛的野兽,以食人充饥。后来一位神仙出面,让人们在家门口贴上大红春联,并敲锣打鼓、燃放爆竹,来成功吓阻了“年”。因此,过年寓意辞旧迎新、阖家团圆,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景。所以中国人的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更是一场传统习俗与现代元素交织的盛宴,一场心灵的洗礼和文化的传承。“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历久弥新,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过年等传统节日来得以体现与传承。
岁月如流,时光匆匆,年味,这个承载着无数温情与期盼的符号,它总是以一种庄重而神秘的姿态,悄然降临于我们的世界。它不言不语,却以独有的方式,隆重而来,又悄然而去。仿佛一位慈祥的老者,静静地看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见证着我们的成长与变迁。每当寒风渐起,落叶飘零,人们便开始期待着年的到来。那是一种源自心底的渴望,是对家的思念,是对亲人的牵挂,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对于许多人来说,过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暂时停下脚步,与家人共度时光,感受亲情的温暖。
我以为,年味,它就像一位久违的朋友,带着温暖与希望,穿越千山万水,只为与我们重逢。街道两旁,红灯笼高高挂起,家家户户门前贴上了喜庆的对联,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的余香和年夜饭的芬芳。这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年味的到来,隆重而热烈,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这一刻而欢腾。然而,当年味的脚步真的来临时,我们却发现,它在给予我们无尽喜悦的同时,也悄然带走了许多东西。那些曾经的青涩与纯真,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都随着岁月的流逝,化作了记忆深处的一抹温柔。我们感叹着时光的匆匆,却也无奈地接受着它的馈赠。一年又一年,我们在期盼中载满幸福,愿望中满是平安,却也在这份期盼与愿望中,丰满了记忆,苍老了容颜。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些美好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无限期许。每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我们都会在心中默默许下愿望,期盼着在新的一年里,家人健康,朋友快乐,自己也能在忙碌与平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与满足。
我也以为,年味,曾经是我们童年时最为熟悉的一种味道。然而,随着岁月的流转,走过风雨的人生,对年味的期盼,也早已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是平淡的生活。其实,世间最美的年味,不是浓烈的喜悦,而是平静,平常,平淡的岁月。当然,年味的滋味总是那么的短暂,随着过年的结束,人们将陆续返回工作岗位,都市也将逐渐恢复往日的喧闹。然而,那份由年味所带来的欢乐与温馨,却像是一股暖流,在每个人的心中久久回荡。走在街头巷尾,偶尔还能看到未拆下的红灯笼和残留的鞭炮纸屑,它们却无声地诉说着刚刚过去了的年的味道。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我在想,在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过年还有什么意思呢?不管过年的形式如何的演变,人际交往如何的不同,开心过一个团圆,喜庆,热闹的新年,祈求一种富足,和美,幸福的新生活,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也都会更有意思。过年,热闹也好,平淡也罢,内心平静才真好。心若平静,不因时光流逝而悲叹,不因一年成败而伤感,不因未来风雨而悲伤,静静地去过好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一辈子,这大概就是最好美的年味。
所以我说呀,当年味的脚步已走去时,我们却发现,它在给予我们无尽喜悦的同时,也悄然带走了许多的东西。那些曾经的青涩与纯真,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都随着岁月的流逝,化作了记忆深处的一抹温柔。我们感叹着时光的匆匆,却也无奈地接受着它的馈赠。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我们在期盼中,满载着幸福,满载着平安,却也在这份期盼与愿望中,丰满了记忆,也苍老了容颜。
盼年味,年味已过时。盼春天,春天正来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