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买下那些没打算要买的商品?为什么我们会帮助原本并不想帮的人?也许,罗伯特西奥迪尼先生的《影响力》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这本书告诉我们,被别人影响有六种方法。虽然有些不良商家会运用这些原则糊弄顾客达成销售目标,却并不是说这些原则不能被用在正向的方面。下面我们来谈谈它们的正面应用。
第一个是互惠。我们通常不太容易拒绝曾给我们带来过好处的人,就像老一辈说的“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就是这个道理了。这也是我们在一些促销活动现场试吃了一些东西后,总会不好意思白占便宜而不得不买点什么的原因。正是商家利用了我们这个心理所采取的营销手段。
其实不止在商业场合,我们对待家人时也可以利用这个原则。比如,夫妻之间亲子之间经常送一些小礼物,不但可以让彼此的感情更亲近,在有分歧的时候也可以有效的减少摩擦。毕竟接受了礼物,总不好再恶言相向了吧?
同样,在跟朋友交往时,如果对方为我们做了什么,我们没有坦然承受,而是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回报。那么在朋友看来,如此知道感恩的人,自然值得深交。我们的人脉自然也会越加广博,路也就越走越宽了。
第二个原则是承诺和一致,也就是言行要一致的意思。我们同样可以把这个原则用在家人身上。
我的朋友为了成功减肥,特意用A4纸打印了她的减肥计划,贴在客厅显眼的位置,让家人一同监督自己完成计划。没想到,后来他的儿子也把学习计划做成表格,贴在客厅墙上,让家人一同来监督。
三个月之后,朋友成功减重二十斤,而她的儿子也在期末考出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事实证明,言行一致不仅可以用在商业范畴,也可以用来督促自己,更可以作为亲子教育的方法之一。
第三个原则是社会认同原则,也就是我们说的从众心理,随大流。通常在我们不知道怎样选择是正确的时候,我们会看看身边的人都怎样做的。这也是环境影响人的原因之一。
如果小孩子从小生活在充满暴力犯罪的环境,耳濡目染,他会自然而然的认为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也不会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做出反省。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充满爱与关怀的环境,他会自然而然的关心身边的人。因为他所处的环境认可这样的行为,他就自然认为这样才是正确的。
尤其是现在,面对越加发达而数量庞大的信息,成人尚且无法判断选择的正确与否,遑论上未成年的孩子们了。如果我们能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心里种下一颗有底线的种子,至少可以帮他规避一些不良朋友的坏影响。
第四个是喜好原则。我们通常愿意接受我们喜欢的人提出的请求,这是很自然的事。在应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时,我们可以有技巧的告诉他们:如果他能做一个让我们喜爱的人,那么我们拒绝他们请求的几率就会降低。
这样,我们也就从侧面告诉了孩子应该怎样去博得他人的喜爱与支持,而不是遇事胡搅蛮缠或者无理取闹。他们会更懂得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更容易达成自己的目的。
第五个原则是权威原则。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即使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不一定能对抗。
那么,在我们想要影响别人的时候,可以借助权威,甚至自己成为权威,进而增强自己的影响力。
就如此次疫情,让十数亿中国人能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里,安分居家不外出的钟南山院士,不正是具有这样的权威的人吗?他说一句“不要外出,做好隔离”,人们真的就照做了。不就是因为在非典期间,钟爷爷力挽狂澜,成为大家心目中神一样的存在吗?
如果我们能够时时提升自己,也让自己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或者权威,还会有什么不听话的孩子吗?
第六个是短缺原则。也是我们在听到“最后两台”或者“每人限购xx个”之类的字眼时忍不住去看看的原因。因为通常“机会越少,价值越高。”而这个商业原则,被我无意中用在生活里,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孩子不喜欢吃鸡蛋。有一次我准备好早餐告诉她:“鸡蛋只有三个,所以每个人只能吃一个,不许多吃。”第一次,小丫头很高兴;第二天有点疑惑;第三天,第四天她就开始对鸡蛋有兴趣了。直到第五天,她提出要求:“我可以明天吃两个鸡蛋吗?”
虽然是无心插柳,却是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可见,这些商业中的定律,应用在生活中,在家庭关系上,也是无往不利的。
因为书中所讲的只是原理,是技巧,它们是中立的。就像一把刀,握在厨师手中可以做出美食;如果握在杀人犯手中,却是伤人的凶器了。这些原理会起到怎样的效果,完全取决于运用它们的人。
就像开篇说的,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我们自己做出了购买的决定,而是商家的销售手段利用我们的固有反射而已。知道了这一点,在日后我们就会轻易看穿卖家的伎俩,不致陷入盲目消费中了。
同时也希望看到这本书的人,都能秉持着赤子之心,将这些原则用在正面的积极的事情上。想必这也是写作者的初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