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思考者城市故事简友广场
性格内向不是问题,对内向的偏见才是

性格内向不是问题,对内向的偏见才是

作者: 小青年mcw | 来源:发表于2019-10-04 23:44 被阅读0次
    一张只有内向者才懂的图


    16岁时,我妈说我性格内向。我询问当时的同伴,她反问,你怎么可能是内向的人?

    念大学时,我跟我妈通电话。每次结尾她都要语重心长地“规劝”我不要太孤僻,多与人交往。我跟她列举参与过的种种活动,佐证自己是个外向的人。

    然而,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让我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

    我不喜欢过多交际。不喜欢频繁联系他人。偶尔好友相邀,我也会愉快赴约。而一旦邀约过多,便会觉得困扰。不是没有交际需求,只是交际需求较少。

    外向的人无法想象周末2天窝在宿舍是什么体验;而对于内向的人几个月不交际都是正常的。

    我需要足够的私人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按自己的节奏,安排自己想做的事。可能是思考、整理近期的经历;可能是追剧、赖床、画画、读书;哪怕是什么都不做,也能感觉能量在慢慢恢复。

    一直不承认内向,是因为对内向性格存在偏见。就像大家也不愿意对外承认自己智商或能力不行一样。

    我们的文化崇尚外向。

    在现实生活中,外向的人更容易成为焦点。他们享受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形形色色的人们、不同的场合和事物。像蜜蜂,飞来飞去四处采蜜,倒显得精力充沛。

    很多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活泼外向的。互联网上检索“孩子,内向”,搜索结果多是“孩子太内向了怎么办”;检索“孩子,外向”,多是“如何引导孩子变得外向”。

    内向成为贬义词。被定义为内向,似乎就等同于被定义为木讷孤僻,缺乏自信,不擅交际。

    任谁也不想被安上一个贬义词。

    确信自己是性格内向的人后,我在网友推荐下去看了《内向者的优势》。

    单听名字,好像是一本内向者自我宽慰的书籍。

    其实不是。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内向、外向2种截然不同性格特征的成因;各自的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各自的优势劣势。同时,也为职场、婚姻、亲子等多种关系中不同性格的人该如何相处提供了不少建议。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因为缺乏了解,而偏见。

    内向、外向是客观存在的2种个性特征,没有好坏之分。

    但有明显差异。

    一是精力来源不同:

    内向的人从内在世界,如思想、情绪和观念中获得能量。接受外界刺激反而是一件需要耗费能量的事情。而内向者又往往更容易感受到刺激,并体验到“不舒服的刺激过多”的感觉。因此,内向≠不擅交际,只是内向的人往往不热衷社交。

    外向的人从外部世界,如各种新鲜事物,形形色色的人群中获得能量。对于他们来说,适当的私人时间有助于休息;但休息时间一旦过长,反而是在耗费能量的。对于“刺激”的需求,让他们成为社交活动的踊跃参与对象。

    二是思考问题的角度:

    性格内向的人喜欢深度。他们限制来自外部世界的经验,但对每一经验都体验较深。他们喜欢深入钻研,对多数问题喜欢深入性的探讨甚于宽泛性的追寻。

    有时候,我会发现有些事情明明对方重复说明了,但我就是想不起来;但有些事情只是听说,便能牢记于心,感兴趣的话还能就这个听说对相关内容深入钻研。

    性格外向的人喜欢宽度。因为对外界参与得多,外向的人对很多事情都知晓一点,是一个通晓多方面知识的人。

    我妹就是很明显外向性格的人。日常聊天中,她经常能就当前话题带出她身边谁谁谁的相关事例。

    不同的性格具有不同的优势。性格改变不了,但是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内向的人需要适当限制外部刺激,给自己留好不受干扰的私人时间,才不至于困在繁琐事务中经常性精疲力竭。而更好地“充电”,也能让内向者在处理日常工作中能更精神集中,效率增倍。

    早期,我对自己的性格或多或少有些责备。

    现在释怀了,内向的性格影响着我的行为模式。少社交,多独处是我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那其实也就没必要强行去“扭转”什么。

    内向的性格需要的不是“纠正”,是消除偏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性格内向不是问题,对内向的偏见才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so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