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冯韵儒老师,缘于景德镇瓷博会,在她的展馆里,她身着一袭简单的棉麻衣裙端坐于长木桌前,为来往咨询参观的人一杯杯娴熟的沏茶;我首先是被冯老师面前的柴烧茶器吸引,我个人偏爱柴烧,它的朴拙、低调,是繁华洗尽后的古朴韵味和大美,我爱极了它骨子里透出的一股敦厚气。
在与冯老师做了简单的交流后,我又为她身上的一种气质深深着迷,这种着迷似乎又远大于我对柴烧作品的热爱,于是决定再次拜访她!
三宝净界,是冯老师在三宝村的一处院落,推开那扇厚重的木门,我便知道为什么会被她吸引了,那是一种由内到外的素简和返璞归真的恬淡,“菩提颂”和“宗陶居”两进院落典雅古朴,如世外桃源又不失人间烟火的热气腾腾,如此大雅却又那么接地气、有温度,一时之间我竟然有些怔怔地发呆;远山和天空的一尘不染如一个背景画,映衬的这里一派风烟俱净,只剩一种清气和桂花飘过的香馨。
有些人是深知清欢之好的,心境的素和简造就了精神的明澈和了悟,而这种内在的本源便会体现在她的居与行,穿与戴,冯老师依旧一身黑白棉麻裙,随性却不失讲究,简约而不简单,不需要更多复杂装饰的表现,那份静气和雅致已抵得过万千声色的攒动,没错,就是这种气场,像她烧制的柴烧器皿,一路经过泥与火的洗练,出落成淳朴静美的光芒,这是她的本色,也是她回归真我的修为!
有幸参与了冯老师柴烧作品开窑,一窑出来竟全是精品,这次是她的一个新的尝试和创举,在反复六个1300度的高温下,持续烧制118个小时,这在柴烧的领域也是极为少有的,更难得的是她对柴烧的那种喜爱。
冯老师说:“柴烧的制作过程是最需要等待的,在烧制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要每隔几分钟添一次柴,升温越快,添柴的速度也要加快,这非常考验人的耐心,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的忐忑和喜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看着油跟灰在炉里像雾一样的漂着就会非常激动,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坚持,我告诉他们,我自己爱它,爱它的接地气,爱它的返璞归真,也爱它在不确定的因素里,给我太多的想象和惊喜。”
女人一旦与泥火相融,就有了一种超脱物外的才情和神韵,冯老师将柴烧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参透,像她对佛经的领悟一样,人生是无常的,冯老师也经历过一窑出来只有30%是好的,而其它的不得不砸掉的痛苦,但是她不放弃,在经过和台湾、韩国的几位老师思想及技艺的交流后,她的作品如今已再上一个台阶。但她打算再烧四窑后就要休整窑了,因为她怕会影响作品的质量!
冯老师说:“柴窑是有灵魂的,因此烧制出来的器皿是有骨有肉有皮有血的。”
我理解她对柴窑的这份情感,她的坚守里是那份朴素的初心,她淡淡的语言中透着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超然物外,又安之若素,像时光深处那淡到极致的美,不急不躁,舒缓有序,忽然我明白了,有些人身上的那种优雅和淡定是从何而来的,那源于一种身安和心静!
桂花树下我们一起饮茶,轻轻的交谈,为刚出炉的器皿起着名字,握在手里的山川、星际、河流、苍穹及翡翠伴我们饮下一壶人生的禅茶,我看到了那份纯粹中透着的古朴,清亮和宁静,如此柔软的沁入心骨,这是冯老师喜欢的生活,亦使我在喧闹的凡尘找到本真的自我,将灵魂在此片刻的安放!
作者介绍:
火凤凰,一朵自由行走的花,热爱并敬畏文字,喜欢用散文随笔怡情暖心,有文艺腔更有烟火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