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描述等offer这段时间,焦躁,患得患失,不停在各种社交软件上搜女神校的名字,缩写,查到一堆别人的offer或拒信,不断对比自己和别人的差距。first list录取的人自然各种超神,无论gpa或语言成绩都无懈可击,拿到拒信的人看上去也没那么差,自己似乎也和他们差不多。
这么一想更慌了,手头又没什么补救工作可以做,只能一条条地转发锦鲤,把头像换成offer喷雾,同屋的室友早就睡熟了,自己的手机还在城市的深夜里亮着,上面显示着知乎或谷歌页面,“发自荐信给导师有用吗”的题目,正键入到一半。
第二天醒来,手机弹出消息,不是offer也不是拒信,是申请了同所学校的朋友发来的感叹句:我收到面试邀请了!!!
而你仍然什么都没有。
这些我都体验过,在我之前,在我之后,还有更多为赴海外的学子捱过,或者将要面对这段特殊的时期。世人总是很狡猾,他们把一切成功之前的努力与苦难称为宝藏,而明明同样的东西,结果换成失败,就有很大的概率被判为无用之功。我不觉得用结果倒推的观点荒谬,毕竟没人喜欢充满奋斗与挫折却一事无成的人生。归根究底,一切仿佛都没有错,还是自己太菜。
菜在哪里,也不是很多,刚好离女神校的分数线差那么零点几的gpa,刚好离标准线少了零点几的语言小分,刚好缺别人一段的志愿经历,任意一处细微的不足,都能变成女神校流放你的理由。
比起既定的学校背景和国籍因素,这种本可以拿到,却因自身因素丢失的竞争优势更让人扼腕。
申请期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曾经的勤奋,曾经的埋头苦读,也会映照出曾经的懒散,曾经的贪玩虚度。后悔来不及也没有用,因此产生的反思具有警醒的力量,是超越一切,能推动你往前走的齿轮。
即使每一步都痛,即使每一步都有泪和血。
申请季每一年都上演,这也是它最宽容的地方。就算女神校最后把你拒了,拒信里也会热情地写着:欢迎你的下次尝试。这句话看上去残酷,却也在传达着转机:录取机会并非限量版,也没有赏味期限。等你准备好了,有了更多配得上她的硬件条件,再高傲的女神,也会为你敞开怀抱。
失学总是暂时的,希望大家都能在齿轮的推动下找到更好的自己,拿到一手能打牌的offer。
在那之前,不要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