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读《随园诗话》(506)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0-03-27 19:00 被阅读0次

    补遗卷四(一一) 【原书补遗卷四·三六】

    从来闺秀及方外诗之佳者,最易流传。余编《随园诗话》,闺秀多而方外少,心颇缺然。方坳塘观察过访山中,谈及禅僧智朗,号渔陆,上元人,性至孝,母殁出家,住持理安。《归省母墓》云:“风木惊心二十年,偷生只为学金仙。谁知杖锡归来日,荒草丛中化纸钱。”“蓬鬓荆钗苧布裙,夕阳影里泪纷纷。趋前欲讯重泉恨,吹过西风一片云。”《改葬》云;“别后匆匆掩一棺,多年浅土忍重看?故衣断线痕犹在,静树摇风骨已寒。西可怜通夜梦,南空说洁晨餐。慈恩欲报终难报,徙向平原意少安。”又,泰州光(按:漏“孝”字)寺西林有句云:“黄花野径僧归寺,红树村庄人倚楼。”亦有画意。

    方外,汉语词语。释义:1、区域、范围之外。方位之外;域外、边远地区。《魏书·程骏传》:“今天下虽谥,方外犹虞。”2、世俗礼法之外。《世说新语·任诞》:“阮(阮籍)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3、世外,仙境、神仙生活之地。《楚辞·远游》:“览方外之荒忽兮,驰于方外,休乎宇内。”4、使身外事物使乎规范。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名虽不同,功夫只是一事,就如《易》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本条中“方外”应代指“僧人”。

    方坳塘,清代官员。(资料缺)

    智朗,僧人。

    理安,指杭州理安寺。

    蓬鬓荆钗,蓬鬓:如蓬草一样散乱的头发。语出《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荆钗:用荆条做的饰品。

    苧布,苧,音zhù,同“苎”。苎布就是用苎麻的茎皮纤维作原料织成的布帛。

    崦,音yān,形声。字从山,从阉省,阉省亦声。“阉”意为“关门”。“山”与“阉”省联合起来表示“关闭山门”。本义:太阳进山后山门关合。后亦泛指山。崦嵫(yān zī),山名,今名齐寿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东南60里处,齐寿镇境内,海拔1951米,起点于秦岭主脉,东西走向。是西汉水之源头,长江、黄河之分水岭。古代以为太阳落山的地方,如“日薄崦嵫”。崦嵫,亦喻指暮年。

    陔,音gāi。形声。从阜,亥声。从“阜”,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释义1、本义:台阶的层次。《说文》:“陔,阶次也。” 。三陔坛,即三重坛。2、田埂。晋·束皙《补亡诗·南陔》:“循彼南陔,言采其兰。”南陔,指南边的田埂。3、数词。《孙子算经·卷上3》:“凡大数之法,万万曰亿,万亿曰兆,万兆曰京,万京曰陔。”一陔=一万亿亿。4、通“垓”。

    光孝寺,即“江淮名刹”光孝律寺,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始建于东晋义熙年间,原名万寿寺,后因南宋高宗赵构为超度徽、钦二帝亡灵,诏令该寺摆设道场,敕令改称“报恩光孝寺”。清初康熙乾隆年间,该寺殿宇因年久失修,逐渐衰颓。乾隆九年(1744),金陵宝华山慧居寺(今隆昌寺)上座炳一律师,受地方士绅之诚邀而任住持,古刹赖以复兴。因炳师为宝华山律宗传人,宝华为律宗传戒道场,而“改禅为律”,称为“报恩光孝律寺”,并沿习之今。

    西林,泰州光孝寺僧人。(资料缺)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本条诗话所记载的诗僧智朗作品,情思悲切,描绘细致,孝动天地,感人至深。“故衣断线痕犹在,静树摇风骨已寒。”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其实,在印度佛教中,并不存在孝的观念。佛经说:“无明覆慧眼,来往生死中,往来多所作,更互为父子,怨(仇人)数为知识(朋友),知识数为怨。是以沙门均庶类于天属,等禽气(一切动物)于己亲,行普正之心,等普亲之意。”意思是:灵魂处于轮回中,畜生也许是自己的前世父母,而现在的父母在来世有可能是自己的子孙。既然如此,对父母便不须特别孝敬。而中国的儒家认为孝是“至德要道,百行之首”;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始于事亲,中干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儒家讲孝道,深入人心,谁敢异议,必然要受到谴责。佛教传入中国后,不得不面对这一实际情况,便逐渐与儒家文化合流,以禅宗最为明显。《坛经》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几乎涉及儒家伦理的各个方面。而孝则列为第一,纳入了修行范围。不少禅僧都以孝得名。比如唐代的禅僧元识,“以为空不离色,体念子之慈;业不忘缘,起思亲之孝。”他安葬先父先妣,不仅“负土成坟”,还“结庐其域”。唐代姚合《送僧默然》诗说:“出家侍母前,至孝自通禅。”把尽孝与通禅紧密相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硬读《随园诗话》(50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sbz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