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25)

作者: 一阅 | 来源:发表于2024-04-04 07:24 被阅读0次

      《菜根谭》:“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筌是捕鱼的竹器,蹄是捕捉兔子的圈套,筌蹄引申为俗套、成规。读书不能只是看表面字词章句,不能只是死记硬背,必须领会其中的含义。读书流于形式,就不可能得其精髓。

      得其精髓首先是人的知识结构和阅读理解能力。对同一本书,有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理解能力,可能读出来的效果就很不一样。书中的思想、情感,能否真正理解,能否心神领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其次是人的举一反三能力。社会在不断前进,事物在不断发展,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古为今用地分析书中的人与事所蕴含的道理,只是表面地就事论事地看待,就不知道怎么对应到其他相通的事物中来,对应到现实中来。所以需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然后是人的思考批判能力。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只是迷信书中所写的一切,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没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理念,就不是求真务实的读书态度,也不是儒学倡导的质疑精神,而是死搬教条地填鸭式读书。

      最后是人的阅历和经验。对同一本书,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去读,得出的感悟可能是很不一样的。当你恍然大悟地体会到,“原来如此”,说明经历了很多人事沧桑之后,确实从内心深处与作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这时的表现或者手舞足蹈,或者拍案叫绝,或者大为感慨,不一而足。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观察事物与读书的道理是一样的。观察时只有把全部精神都注入到事物中,让精神和事物融合为一体,达到无我的境界,才能透过事物的表面,发现其中的内涵和规律,而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观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12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scf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