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故的尽头等候天真

作者: 雪花红梅飘2000 | 来源:发表于2021-09-25 22:15 被阅读0次

    生命是纯净的火焰,世故燃尽,唯留一片天真,为什么世故的尽头是天真的起点?我反复咀嚼,几遍下来,懂了又好像没懂。于是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巨大的求知欲,翻开书,去探索、追寻、理解和把握这背后的深意。

    本书作者余光中,是当代的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和优秀翻译家,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他自命江南人,却难逃客居台湾的命运。在初中语文课本上,便选有他的诗作《乡愁》,而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此。读完本书,我对余光中有了更加详细的认识。他是一位年老可怜的思乡人,他的乡愁氤氲在文字里,绵柔而细腻。他也是一位富有哲思的思想者,喜欢与伟大的灵魂对话,多看他人,多阅他乡,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本书共分为四辑:在生命里从容漫步;在时光中畅快漂泊;与伟大的灵魂对话和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我们能够在从容美好的岁月中回忆峥嵘往事,在时光的尽头褪尽铅华和世故,独留一份天真。

    01 从容地过一生

    从从容容地过日子,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看天上云卷云舒,这一从容,便是余光中从1928年到2017年近百年的人生状态。长寿的人,大抵都是从容的吧!

    余光中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他勤于思考。在描述了现实生活的真相后,他希望自己有九条命,每条命都有各自的使命,读书的、写作的、旅行的、做朋友的、做父亲的、而其中,有一条命是用来从容地“混”日子的。

    从前日子过得慢,车马也慢,一生只够爱一人。如今时光如流水,匆匆不回头。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占据了人们的空闲时间,很多人随时随地都在处理工作,回复消息,而且琐事繁多,正如余光中所言,现代人办手续、填表格的繁琐程度之高,令人咋舌。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应接不暇,坐下来喝一杯茶,聊聊天,都成了一种奢侈,也都被deadline奴役着。

    我就是向deadline低头的人。有时候任务很急,不得不在前一天晚上熬夜,我的生活是和从容没有一点关联的。所以,我羡慕那些从容的人。想来,我应该适当地给自己放个假,在一个阳光的下午或一个阴雨的早晨,看看书,看场电影,也肆意一回。

    余光中的从容也表现在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包容的心。他家的阳台上有很多花,他戏称这些为阳台的“移民”,它们不知不觉中已经占据了三面栏杆,有的是同事离校留下的,有的是自己买的。但于余光中而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把它们看做娇俏可人的孩童。他总想打开阳台门,亲近他的玉兰、茉莉、也赞赏生命力极强的铁海棠,亲切谈论含蓄的昙花。这样的日子,是最惬意的。

    诗意的生活,除了花香,怎能少了鸟语呢?蓝宝宝是一只鹦鹉,它有娇美的外貌,是余家最受宠爱的家庭成员。余光中富有情趣,也很有耐心。他发现蓝宝宝会说话,虽然不是人话,但也是难以被模仿和超越的。他坚决反对剪舌头让鹦鹉学说话的传言,他认为人类之间,禁止别人说话,就已经很专制了,怎么狠心强迫鸟类呢?余光中是仁慈的,从容的,是自己从容,也希望他物从容的人。他任由铁海棠、鹦鹉等花鸟自由发展,从不刻意去改变什么,而是静看花儿绽放,鸟儿酬答。我喜欢他说的,“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这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虫、鱼。”

    我记得,从容漫步于生活的长廊中,保留一份天真,善待自己,更要善待无所不包的世界。

    02 身体和灵魂在路上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对余光中而言,两者是双行轨道。

    他希望自己有一条命是专门用来读书的,虽然他谦称自己不是通儒,不是名士,但他有自己的“四度空间”,在每一空间都享有盛誉,怎会不是个博览群书的人呢?

    他喜欢《逍遥游》,他会用“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比喻喷射机云上滑雪。他读诗,登楼时吟诵《登楼赋》,怀乡时,吟诵《诗经》,歌唱《楚辞》。他读史,他会置身大汉,与英雄苏武对话。他看到了一个个王朝的兴衰,在看到历史的废墟时感慨“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他读荷马史诗,看希腊神话,也喜欢从艾略特的作品中汲取养分。艾略特说“我们所谓的开端常是结尾,而结尾常常只是开一个端。结尾是我们出发的起点。”诸如此类的文学使他成为优秀的诗人和评论家。他也欣赏深受日本版画影响的梵高画作,读用伤口唱歌的诗人洛夫的作品。

    他的作品既有中国古典文学的雅致、晦涩,也有西方现代文学的浪漫、世俗。我想,这与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历程有莫大的联系。正如他所说“大陆是我的母亲,台湾是我的妻子,香港是我的情人,欧洲是我的外遇”。

    他有一条命是用来旅行的。他在干燥的西班牙看透蓝的天,炫黄的地,无穷无尽的黄沙后有毛驴忧郁的眼睛。在山国雪乡瑞士为美景陶醉之余,佩服她的安详有序,自由民主。在奥地利感受建筑的华美、音乐的动听,也享受亲切闲适的环境。在意大利欣赏古旧的科莫大教堂,比较五百里拉的钱币和台币有何不同。他在美国看长风吹阔水,听浪花拍案的声音。在台湾隔着海峡遥望江南,在香港看渡船来去,麻鹰飞回。

    每到一个国家,他总是留意那里的货币上的图案,根据货比上印的是诗人、画家亦或是政客,来判断这个国家的文化和信仰。所以,他成为了人人艳羡的文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一个作家成功的法宝,也是一个平凡人成长的捷径。而我因为做到了广读书,跻身于作家协会会员的行列中,如果我能够多走他乡,应该会有更大的成就吧。

    03 记忆有限,乡愁无限

    玛格丽特•杜拉斯说“人一开始回忆,就已经开始变老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余光中是在江苏度过的。21岁的他跟着母亲前往台湾。从此,那里便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

    初到台湾的余光中,尽管人生地不熟,但是无畏的他,勇敢地适应新生活。随着时间渐渐流逝,意识到可能再也无法返回魂牵梦萦的故乡时,他便拿起笔,在很多个宁静的夜晚,披着衣服,在洒满月光的窗前,书写浓烈的化不开的乡愁。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邮票,因为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乡愁是船票,婚后赴美读书,需要坐船返台。乡愁是坟墓,母亲去世,永失母爱。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再到阴阳两隔,从而逐步升华到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和对大陆的怀念。这首诗作于1972年,此时的余光中,已经与大陆分离23年,早已物是人非。

    在语言上,余光中使用巧妙,明明是“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可乡愁依然氤氲在文字上,在心底,久久挥之不去,令读者也深切地体会到了乡愁的切肤之感。

    余光中虽然住在厦门街,却是台北的厦门街,而大陆的厦门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无法踏足。他喜欢听雨,虽然在台北、在美国也能听雨,可终究不是江南的梅自雨,没有故乡的味道。

    后来的他,搬离了台北,住在香港,也住在高雄,有时候还去美国,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陆的故乡。所以,他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游子,在四处漂泊。他才会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时时刻刻想念江南。

    背井离乡的人很多,乡愁自然也不会少。我出生在陕南的一个美丽而贫穷的小山村,上大学后,没出过远门的我离开了家,踏上了北上的征程。虽然是西安,在省内,但毕竟不在家,没有熟悉的亲人和朋友。做什么事情总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念亲之情就异常浓烈。高中以后,我便再也没有在家里过中秋节了。高中时,我在上晚自习。上了大学,因为忙碌,我只能在宿舍黯然神伤。父亲是个农民工,迫于生计,只能在月光下,在燥热的工地,思念家人。

    余光中将他的乡愁藏在了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移居他乡的无奈,但最后,他渐由无奈转为接受进而投入。因为,他有了新的乡愁。在香港,在美国,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时,他不只想起他的江南,也会想到生活数载的台北。

    乡愁是无限的,难以磨灭的。相信每个人在记忆深处,都有自己热爱的故乡。

    生命如火,有旺盛的时候,也有熄灭的时候。愿我们能够从容地对待生命,善待万物,也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纵然知晓乡愁难解,也要努力热爱故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世故的尽头等候天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sdf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