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别人是如何学习新教材培训的,反正我是一点点看的,说实在的,2008年的新课改培训我也是第一批参加的,那时觉得专家们讲的假大空,尤其是我相信了一部分的观点并努力用到教学中,结果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严重水土不服,自此对于这样大型且统一的培训心有抵触。(当然,经过思考,主要是我对专家的理论领悟不透,也不能结合实际灵活应用。)
再次聆听专家、教授及名校经验,一方面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粗糙,例如作业设计,从整体规划,基础作业到探究作业的阶层递进,作业量的控制,作业的精准布置等,除了由于工作量大而产生的畏难情绪,还有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作业布置需要考虑那么多细节。另一方面又暗暗惊喜,原来自己一直以来对教学的认识跟专家优秀教师是相同的(估计也是我看书多了,误把之前听的观点当成自己一贯的认识了。)于此同时,我又升出深深的困惑:倘真按照如此理念,教学管理又该何去何从?
作为一线教师,还是不发达地区教师,大多数人是没有远大的教育梦想的,我们更关注与己息息相关的收入,荣誉问题,而收入除了基本工资,还得来自绩效,奖金,补课费,后三者全部和考试分数挂钩,荣誉更是如此(也不排除领导的先天优势),考试分数一般了还不行,还必须名列前茅,最好第一,至少前三,当如此评价时我们的精力一定全部集中在如何提高分数上而无暇顾及其他,分数也是一个教师成败的关键。这次培训也提到“进行综合评价,克服唯分数论”,当周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各种联考纷至沓来,各项评比也紧随其后,怎么判断老师的教学水平高?分数是最直观的。随之绩效分配,奖金发放也来了,这成了大多数老师的期待,也是领导管理老师的法宝,如果没有了这些,怎么去界定一个老师认真教书了?培养的学生素质高呢?里面浑水摸鱼的教师呢?领导又用什么限制老师呢?
原谅我的无知,目前的眼光真的不足以看透这些问题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