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归来

作者: 茶心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19-09-28 21:16 被阅读0次
    迎客松

    一直羡慕地质学家,有一双透过今生看前世的慧眼,有一把解开宇宙奥秘的钥匙,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在指间如六十甲子般排开,他们的世界观当有着通贯鸿蒙的大气。基于此,我从小对绵亘千里、浩淼无边的山河湖海有着特别的情愫。这不,黄山归来已达半月,内心的悸动仍在催促我写点什么来纪念与感怀中秋节三天的黄山之行。

    动身前,为知其家世,我从地质、人文两方面做了一点功课。距今四亿年时,一直处于汪洋大海的黄山地区地壳抬升形成陆地,经历海水进退的反复变迁后,终于在“印支运动”中脱离苦海,步入陆地发展阶段。在后来的造山运动中,花岗岩体破壳而出,铸就了黄山最初的山体雏形,在“地貌回春”的演变下,逐步形成了气势磅礴、奇峰穿云的峰林地貌,这是造物主捏塑中国安徽的“神来之笔”。

    作为中国唯一一座以黄帝命名的山,与黄帝的人文关联,要从山脚下流传至今的“轩辕车会”去找寻其历史语境。相传,为寻求长生不老之术,黄帝带领亲信大臣容成子、浮丘公,来到这座云雾飘渺的灵山,采药煮石,最终得道成仙。黄帝是驾着车来的,南方人从此掌握了制车技术,当地人把他叫做车公。在黄帝一生扑朔迷离的庞杂传说中,这个最终归隐神山,修行成仙的圆满结局,出于道家的安排。天宝六年,信奉道教的唐玄宗李隆基将黟山改名为黄山,意为“黄帝之山”,这是黄山之名第一次系统化传播的开始。此时,山外五岳的巍巍声名已经风华了千年,沉睡的黄山才由寂寂无名到惊现于世,在中国的名山谱系中,黄山属于典型的后起之秀。此后,李白来了,朱熹来了,徐霞客来了……

    但黄山奇特的峰林地貌,决定了她险峻、瑰伟而又矜持的个性,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只能在部分山峦间穿梭徜徉,对陡峭的主峰望而却步。黄山真正向世人敞开胸怀,已是明朝末年。说来也巧,打破这座“道家仙山”万年沉寂的,竟是一个身穿袈裟的佛家弟子,他叫普门,这里的一切与他苦苦追寻的梦中仙境完美吻合,他把毕生的心血投入到了黄山的开发事业之中。这里是他的圆梦之地,也是长眠之所。普门当年凿出的石阶是此后四百年登黄山的经典线路,坐在索道的缆车里,我看到了那一串串清晰可见的台阶,就像一个个执著的脚印。佛陀们,你们是黄山永远的精灵,不言劳累,不谈寂寞,因为,今天的我,如约而至。

    实在没时间为黄山行细细筹划,加上与人群脱离已久,我选择了跟团,不怕人多,因为我所要的就是一份热闹。大巴车一点多才抵达屯溪,没来得及到入住的房间看一眼,没来得及吃午饭,我在酒店大堂里匆匆签订完合同,便坐上了开往宏村的旅游大巴。

    顺着蜿蜒曲折的进山公路,我们的车穿行在皖南的河谷之中,两侧是葱郁的青山,嘈切的蝉鸣,山体在东西错落间次第而开,看着窗外山间草木的氲氤之色,我已能闻得到中秋的味道,这有一种与我的家乡相似的亲切。

    进了宏村的南门,便是美丽的南湖,在中秋晴日的阳光下,白墙黑瓦马头门倒映在波光粼粼之中,连同湖中的荷叶,勾画出我梦里的江南水乡。在急匆匆将一个烧饼下肚之后,旅途的疲惫与饥饿随即消失。湖岸边满是架着画架写生的年轻学生,在游人如织的5A级景区里,泰然自若,专心致志,时而观景,时而画画,在游人眼中,他们本身也已成为风景的一部分。通过南湖的画桥,我崇敬、虔诚地走进这一间间久浸烟火的砖木民居,一条条历经沧桑的石街窄巷,这一砖一瓦的砌造,一窗一椅的设计,一沟一渠的通贯,是这里汪姓先人们智慧与财富的结晶。

    我了解到,宏村的汪姓家族,与南方的许多名门大姓一样,是两晋时期“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的时代产物。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命如草芥,古老的黄山山脉张开臂膀,为南迁的生灵躲避战乱、落地生根提供了安全保障和生业所需。汪家人在此依山造屋,傍水结村,繁衍生息一千多年,成为了这片热土的主人,但汪家的先祖也许未曾预料到,当年家园背倚的这一座山,冠绝天下的奇特景观将在千年之后绽放。

    入得中堂,便是天井。印象中,这种天井还是小时候到眉毛洞赵公法正神祠还香时见过的。久居北方,我想,天井的运用,其灵感可能来自对祖先北方家园的记忆,当中原的四合院来到了气候潮湿、空间逼仄的山脚下,山多地少的现实困境,促成了这一新的建筑样式。天井连同周边的一厅两厢,构成了南方民居的基本单元,这种一气贯通的半开放式复合空间,使厅内见院,院内见厅,室内室外自然交融,即使走进这高墙深宅,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四通八达的巷子里,给古村落带来盎然生机的还有这一条条环绕房基的水圳,连同月沼、南湖一起,汇接出一个完美的水系,营造出一种亲水近水的人居环境。

    宏村最显赫的建筑,当属承志堂,这是中国的封建王朝在退出历史舞台前夜绽放出的一幕民间视觉盛宴。集众家所长,斥几代家资,遵守不奢靡、不逾矩的礼法宗制,将着力的重点放在了雕刻上,这是对文明的深度挖掘。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框,三雕工艺与建筑物融为一体,表达出徽州人内心传世显荣的浓重情结,不愧是中国古村落的典范之作。

    走出宏村,下午六点半回到新安江边的屯溪老街,我深知这条老街对于徽州,对于黄山的人文蕴义,这里曾走出了中国红顶商人胡雪岩。发源于黄山深沟峡谷的溪流,在屯溪汇聚于新安江,经过富春江、钱塘江流向东海。然而,这里的现代化商业气息过于浓厚,我对店铺林立、千篇一律的老街无甚兴趣,随意的走了走,填饱了肚子,便赶往香茗大剧院观看《徽韵》。这是黄山着力打造的安徽“文化名片”。我想,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地方,还是得看一下她的“文化名片”,正是这张名片,将我们零碎、冗杂的认知进行了丰富和提炼。全剧分《四季黄山》《天上人间》《痴梦徽州》《徽班进京》《皖风徽韵》5个部分,总体感觉雄浑大气,感染力强,将黄山、黄梅戏、徽商、文房四宝等安徽元素全面的展现了出来,其中对徽商和他背后徽州女人的刻画最为细致入微,我把这一段视作全场的精华。

    山潆水聚的徽州,“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小小年纪的徽州男子完婚后,就得背井离乡,踏上经商的漫漫长路,回乡省亲之时,已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徽州男人在取得厚实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代代的徽州女人“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的凄苦命运。这一段,舞台表现出极强的历史穿透力和震撼力。时值青春的徽州女人,倚靠在美人椅上,嫣然顾影,对月相思,清夜孤眠,灯摇残照,面对空荡荡的深宅大院,有的靠脱解九连环聊以消愁破闷,有的将一把铜钱抛在地上,然后一枚枚的拾起,再撒开,再拾起,如此反复,直到东方泛出鱼肚白,直到青丝熬成了白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盼望,使香闺淑媛们从一个个香娇玉嫩羞答答的女子,等到满脸苍黄,油尽灯枯。与徽州大地一片片古典民居相连属的,便是村口道路上矗立着的一座座错落有致的贞节牌坊,这是徽州女人冷落孤寂生活的见证。

    一幕徽韵,把我带进了古徽州的世界,久久难以释怀,四百年徽商风雨史,三千抔徽女相思泪,一夜无话……

    画里水乡

    我们迎着晨曦向黄山进发。惭愧的是,时间紧凑,我只能当一个坐索道的乐游者,从慈光阁坐缆车直达玉屏,挥汗望远的不经意间,才意识到我已来到相约千年的迎客松下,这是无数次在电视和挂画中看到的迎客松,这是曾被周总理特别关照要保护好的迎客松,这是人民大会堂铁画中的迎客松,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有专职守松人的迎客松。她树干苍劲、粗壮,树枝潇洒、挺秀,一侧枝桠伸出,如人伸出一只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只手优雅地斜插在裤兜里,雍容大度,姿态优美。旁边有一方摩崖石刻,是朱德的题字“风景如画”,笔力雄浑,潇洒大气,朱德元帅的题字不多,仅在桂林叠彩山明月峰见过一次。迎客松、朱德的字、黄山的景,这三者应是世间的绝配。

    导游规划的路线只是核心景区的一部分,从玉屏峰下来后,登百步云梯翻鳌鱼峰,在中午一点之前到达天海美食广场。集体的团餐比预料的好,菜量可以,味道也不错,在一应生活物资全靠人挑的高山上,有此风味,我已知足了。

    美食广场到光明顶仅两里之遥,我第一个到达光明顶气象站。由于导游带着部分队员去西海大峡谷坐网红小火车,排队等待时间长,我坐在西侧的峰顶休息。然而,就在这极目远眺、静坐遐思的一个多小时里,我细细的感受到了黄山之巅松石草木的呼吸和大自然的脉动。中午还是晴空万里,这时已是云涛起伏,近前的莲花峰时隐时现,耳边满是松风水吟的天籁之音,细细听来,犹闻佛音神启。伴随着这翻腾的云雾,我的思绪开始弥散开来,在“黄山五绝”中,冬雪和温泉的体验要看缘分,但这奇松、怪石和云海,已足以让人沉醉。正是这靠着鸟衔风吹、石缝生根、斜披危岩的黄山松,化作了色泽黑润、丰肌腻理的徽墨,壁立千仞的花岗岩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有这茫茫的云海,造就了由她命名的“黄山画派”。黄山,已成为一个独特的地理文化坐标。山路、石阶,满是从四面八方前来观景的游客,他们走出办公室,远离车水马龙,甚至抛开身边的朋友,成群结队而来,欢笑豪迈而去。我懂得,这既是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秘,对美丽生活的追寻,又是心灵栖息的需要,这三重路,合而为一,通往神奇、纯净的大自然,人们对山水景观的惊叹与迷恋,对自然神力的珍视与敬畏,发自肺腑,直抵内心。

    此时此刻,我想念我的父亲母亲,他们大半辈子艰辛创业,只为寻达生活的美好,他们与黄山的开拓者一样、与共和国的建设者一样,都是时代的追梦人。无疑,为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园,他们将最最美好的青春、几乎全部的汗水都挥洒在了奋斗的道路上,和普门一样,在朝圣的悬崖绝壁上凿出一串串的石阶,临老了,过劳的躯体却再也难孚重负,慢慢地松垮下来,曾经刚毅的脸庞爬满了皱纹,让初懂人伦的我们,无比心痛。

    时间不早了,我和导游打了电话,独自返回了屯溪。第二天一早坐上了回南京的汽车。这趟车全程低速,不紧不慢,随叫随停,经徽州、歙县、绩溪、旌德、泾县、南陵、芜湖、马鞍山到南京,在长江边的县城间穿行,使我有幸得以饱览皖苏山区的水韵山色和人间烟火。

    黄山之行,在激动、赞叹、沉思、遐想中夹杂着体力上的劳累,也并非完满无缺。导游经验不足,对中秋假期人多的因素考虑不周,带着部分队员去西海大峡谷坐网红小火车,排队耗费了两个多小时,导致有几名队员最终没能赶上云谷寺下山的索道,微信群里充满了愤怒、埋怨和质问,我没有追问最终的解决方案,毕竟,安全就好。

    唠叨了这么多,不是溢美黄山,毕竟黄山的美,是名副其实的。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但世界的名山大川何其多也,各有其奇险灵秀,我们没必要作无谓的比较,唯有遵从自己的内心,机缘一到,即可迈开脚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值此祖国七十华诞之际,谨以此文祝福她江山不老、永远年轻!

    云海

    禅心体察生活,指尖书写永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山归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sit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