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装电视剧经常能听到几个官职的名称,知府、巡抚和总督。有一句话叫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知府到底是个什么级别的官员呢?这就要说到中国古代地方的行政系统了。
周代实行的是分封制或者叫封建制,就是把自己的亲族、功臣分封到各个地方当诸侯。诸侯的权力很大;有兵权、财权、治权,基本上算是一个独立的行政体,只是在某些方面对周王有礼仪上的义务。比如朝拜、进质、后勤等等。
诸侯的领地叫国,在国内又可以分封大夫,大夫的领地叫采邑,也叫家。大夫对于家的权力也很大,有财权,有治权,没有兵权而已。大夫对于诸侯也只有有限的义务,比如提供钱粮、兵源等等。
如果大夫在诸侯的政府里任职就叫做卿,所以卿和大夫是两个身份。上大夫、下大夫是说贵族等级的高低。上卿、下卿,说的是职位权力的高低。
用分封制治理地方,有这么两个特点:
第一,就是贵族血统制,能不能当大夫、当诸侯,不是看你的能力,而是看你的出身,平民老百姓是没有资格的。
第二,无论是诸侯还是大夫,对于地方权力很大,因此经常出现大夫制诸侯,诸侯制天子的情况。比如鲁国就一度被三桓所控制。晋国更是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
所以等到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废分封行郡县,地方就没有贵族了,只有中央任命下去官员。地方官只有治权,没有兵权和财权,这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郡县制就是郡县两级,县大致跟现在的县差不多。每个县设立县长或者县令,比如刘备就曾经是平原县令。几个县组成一个郡,设有郡守,也叫太守,孙坚曾经就是长沙太守。
最开始郡守就是最高的地方长官,由中央直接管理,但是在交通、通讯都不便利的情况下,中央不好管理,所以就把几个郡组成一个州,比如益州就包括今天的陕西南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越南北部地区。每州设一名刺史,刺史不是州长官,而是中央派下来巡查各郡的,后来慢慢演化成地方长官,比如刘备就是豫州刺史。
再后来改史立牧,比如荆州牧,就是荆州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下辖南、南阳、江夏、武陵、零陵、长沙、贵阳七个郡。
后来地方行政系统大多都是这个规模,只不过名称不一样而已。比如汉代的州,在唐代叫道,比如唐代的江南道、陇右道等等。而唐代又改郡为州,比如苏州、扬州、杭州等等。到了宋代又改道为路,比如京西路、京东路、河北路、河东路等等。
所以汉代行政最多三级州、郡、县,而唐代是道、州、县三级,宋代测是路、州、县三级。
那府是什么级别呢?在唐宋时期府和州的级别是一样的,都是二级地方行政,但是区别在于重要的地方叫府,一般的地方叫州,比如开封府、大名府、京兆府等等。州长官叫“权知州事”简称“知州”,
叫”权知府事,简称”如府,存益真了,开封府因为是首都所在,所以很特殊,长官不叫知府,而叫府尹,像包拯就是开封府尹。
到了明代就没有州了,全是府,所以都是知府,没有知州。因此明清两代的地方行政都是省、府、县三级,几个县组成一个府,几个府组成一个省,县长官是县令,府长官是知府,省长官要巡察好几个府,所以叫做巡抚,比如湖南巡抚、广西巡抚等等。
一般来说,巡抚的管辖地界已经够大了,权力也不小,所以地位也比较高,一般是从二品。但是面对一些特殊情况,以一省之力应对,可能有些不够,需要几个省协同调配。这个时候就有了总督。
比如雍正时期,为了平定西部战事,年羹尧同时调遣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四省之地,是川、陕、云、贵四省总督。因此为什么后来雍正要打掉年羹尧,就是因为年羹尧的权力太大整一个西南王。
后期,总督一般是管辖两个省,比如甘陕总督、两广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等等。
当然有个特殊的情况,就是直隶总督,因为北京是属于直隶。不过在职权上,总督和巡抚也有区分,总督主管军事,巡抚主管民事。当然了,到后期的时候,总督干脆民事军事一起就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