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个不走寻常路的非典型牛娃故事。
Peter,一个转轨生,一个在上海光华剑桥读书的杭州娃。
他有一个极强的个人特色——计算机,而且软硬件通吃。
同时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文科差,而且差到不是班里倒数第一,也有倒数前五了。
去年,他用AP(Advanced Placement,美国大学预修课程)成绩申请到了剑桥大学的预录取Offer,也开启了该校美国班录取英国顶尖大学的先例。并在学校官微上写下自己的经验:“平时要注重学术兴趣培养(比如想学CS的多自己做Projects),这可能要优于去传说中的‘暑期冲刺班’。”直怼这两年疯狂的国际教育补习、申请市场。
再加上采访前,学校老师一再叮嘱:这个小孩鬼精,想法多,不好搞。
Peter在笔者心中的形象更是“不一般”了。同样不一般的,是他亲自pick的采访点:一个隐藏在巨大“网吧”标志下的咖啡店。
AP也能申剑桥?你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中间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曲折呢?这些惯常的问题都被Peter一一含糊带过,直到我们聊到了一个话题:省钱。
这位酷男孩的话匣子终于被打开了。
Peter(右一)与队友展示化学实验小助手机器人
一、从太阳能电板、气象站到蓝牙音响,能自己做绝不花钱买
相比于美国,英国大学,特别是牛剑更看重专才,Peter也是靠他超强的计算机能力被剑桥大学看重的。尤其是在最关键的面试环节,面试官问的主要还是CS专业、算法题以及做过的项目相关的问题,能不能回答的好,全靠是否真心热爱啊。
比如在剑桥大学申请文书中,Peter主要写了他的智能垃圾桶项目,一只可以自己接住垃圾的垃圾桶,面试也主要针对这个项目来谈。
那么,Peter是如何一步步爱上计算机的呢?
1、想学计算机,全年预算低于2千块
很小的时候,Peter就对计算机有了兴趣,爸爸妈妈也都是蛮支持的,但也没有花大钱,就是给他报了个少年宫(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价格非常实惠,一整年的课也花不掉2000元的)。
2、太阳能电板、气象站、蓝牙音响……爸妈再也不用花钱买小家电了
和其他学科比起来,计算机是个非常注重实操、也最容易直接应用于生活的学科,可如何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且省钱呢?毕竟那些动辄上万的机器人课程也太超预算了。
Peter萌生了动手制作小家电的想法。
在小学的时候,他做了一个太阳能照明系统,从此,家里的电费就少缴了一大截。据说该系统运行了两三年,直到后来家里装修才拆除。
前几年,无线音箱还非常贵的时候,Peter仔细琢磨了一下,连接调试主控板,功放和喇叭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于是,小伙子又自己亲自操刀做硬件,做成了一个手机、电脑、苹果AirPlay都可以连接的无线音箱。
“主要是能买到的现成产品都不太好用,而这些东西的设计也不需要太专业的技术,懂基本的电路就可以了。”Peter酷酷的说。
除此之外,Peter还给家里做过小气象站、远程短信互通系统、文言文积累本、无人机设备等有趣的玩意儿,据说,他的气象站可以实时传输到服务器上,信息更新速度比一般的气象 App 还快。
用小发明造福家庭不算什么,Peter的最终目的是,用技术来赚钱。
3、人生第一桶金:改造3D打印机
在高一的时候,Peter终于接到了人生的第一个项目,改造3D打印机。
“对方希望让原有的3D打印机支持更多的轴和传感器,但自己又不懂编程、没有核心技术,也不知怎的就找到了我。”
一开始,Peter以为这项技术很简单,两三天就能搞定,后来才知道没有对方描述的那么容易,最后呢,他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做完。
说到这第一桶金的价格,Peter叹了一声气,说只有900块,有点被坑了。
但这第一桶金的价值,却让Peter懂得了承诺与坚持。
二、踏上“烧钱”的国际教育路,他也很无奈
既然想要省钱,怎么会选择读双语学校呢?相信大家也和笔者一样疑惑。毕竟读国际学校老花钱了,详戳:《选择国际化教育?先给孩子攒下300万吧 | 国际化学校在读家庭调研报告》(←点击文章标题可直接阅读)
一开始,Peter靠自己的计算机特长进了一所体制内重点高中,杭州学军中学。想在体制内打怪升级,Peter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把不擅长的科目捡起来,要么就打更高级别的竞赛并获奖。
然而,这两条路他都走不通。
“历史、语文、英语……所有的东西都是要记要背。我身边的同学都是’过目不忘’,而我却是见过就忘。”
在强调记忆、刷题的传统教育模式下,Peter这种以兴趣为导向的孩子肯定是被完败的。
果不其然,他的历史最高也只能拿77、78分,班里大多数的同学都是90+。更惨的是语文,经常性卷子里的古文分一分都赚不到,总是稳定的保持在倒数5名以内。
别人说你可以去打竞赛啊,Peter当然也尝试过,然而他并不是比赛型选手,信息奥林匹克只拿了全省的三等奖(别的同学基本上是一等奖,二等奖都很少)。
于是,Peter和父母商量转轨,寻求更灵活的教育方式。
1、转轨后,他依旧认为体制内有自己的优势
回想起这三年经历的两所高中,孰优孰劣,Peter有自己的独特视角。
这和该学校的机器人传统分不开。因为做项目,Peter认识了不少国内做计算机的同龄人,去过许多其他的学校,体制内外都有,在他看来,大部分学校还是比较功利主义的,直接买器材、套已有程序,很少能有像学军那样讲究创造力,全部都是学生自己加工设计,自己摸索的。
要知道,只有摸索下来,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啊!
2、在国际化学校,我终于学得进“文科”了!
国际化的课程更自由,没有那么应试。
最重要的是,Peter终于意识到,文科学习,比如历史,不一定要死记硬背,学历史也没有那么难。
不过,即使走上了烧钱的国际教育道路,Peter还是把自己“能省则省”的精神贯穿始终。
比如去年暑假去上了个斯坦福夏校,由于规定至少修8个学分(2门课),一旦超过12个学分就会统一收15个学分的钱,每个学分是1000多美元。
刚好,Peter想上的课有三门,共计12学分,属于最不划算的那一种。
于是,一狠心,一闭眼,Peter就选了整整20个学分(五门课)。
除了省钱,这些课也让Peter见了世面,比有的老师曾经就是硅谷大佬,有的则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过,他收到了学校的四封友情提示信,提示他报的课程太多可能会stressed out(精疲力尽),以及,当那些选10个学分的同学晚上在party时,Peter还在熬夜学习。
虽然这段经历很有意思,Peter还是建议大家要酌情选课,千万不要跟风做“极限挑战”,更不能跟风“划水摸鱼”。
三、剑桥,也许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换完高中、上好夏校,最重要的升学季也就来到了。摆在Peter面前的,有三个选择:
1、美国,大多数同学的选择
Peter所在的是美国班,学习AP课程,按道理说,申请美国大学是更顺其自然的。一开始他也是这么准备的,包括SAT、托福等,也动手写了申请文书。
2、加拿大,低成本的好地方
Peter的第二选择是加拿大,毕竟那里便宜,容易就业,而且不少大学的CS专业都不错,例如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麦吉尔大学等。
又一次,他吃了文理不够均衡的苦,尤其是美国。
“我也努力把SAT刷到1500了,可阅读分数太低了(SAT阅读总分是800,Peter考了600,而麦吉尔大学要求阅读至少在670及以上,CMU的工程阅读均分是710-760),而且怎么刷都上不去了,面试表现也一般。”Peter总结说。
此外,美国大学不论是文书还是面试,都会集中在回答“我是谁”的问题,这对于只能聊专业、不能聊生活的大多数传统理工男来说,确实有一点难。
滑铁卢大学(图片来自学校官网)
3、英国,也许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Peter说,有一天,学校的升学指导让他试一试英国,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而且申上了牛剑的话,就有学校的奖学金。
在导师的鼓励下,在奖学金的驱动下,他决定试一试。
分数,分控但选择宽泛
很多人都以为英国主要看A-Level成绩,但如果你打开牛津、剑桥的官网,上面明明白白的写着,不论是A-Level、IB、AP,甚至中国高考成绩都是被承认的。
剑桥大学官网:申请者需要5门及以上的AP成绩,此外,也可以提交SAT或ACT成绩作为补充
文书,很简单很满意
“我把之前申请美国的PS修改了一下,另外加了一些我之前做的机器人项目,尤其是技术细节的内容,也说了我斯坦福夏校的经历。这可比美国的文书好写多了。”Peter告诉笔者。
面试,只聊专业问题很放松
Peter分别参加了美国的第三方面试和剑桥大学面试,两者区别巨大。
“美国的面试会问我对某某事件的看法,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回答。剑桥的话,项目问10%,CS题问45%,数学题问45%,全都是我擅长的。”
是金子总会发光,最终,剑桥大学的面试官选择了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