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体制弊病”】
【论“国有体制弊病”】体制内的“逆淘汰”机制:能人留不住,庸才退不出。——丁俊贵
1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的那份公文在网络上火起来的时候,其实我一直想写点什么。
这份文件翻译成大白话便是:曾经供职于我单位的研究员张&小平跳槽了。当初他在的时候,我们没觉得他有啥了不起,但是他离职之后,我们突然发现他的离职影响到了中国的登月计划,恳请上级派人把他抓回来。
如果把这段公文拍成电影,剧本会是这样——
张&小平:“老板,您看我这么勤勉,对单位贡献也不小,可不可以提高点待遇啊?”
老板:“单位有你不多,无你不少,地球离了你照样转,你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了。你爱干就干,不干就滚。”
张&小平:“好吧,那我真的滚了。”
几个月以后,上司打听到张&小平跳槽后获得高收入,担心其他人“群起效仿”,恼羞成怒,于是……
有消息说,张&小平后来去了一家民营公司,收入涨了数倍。原先呆在体制内,他的收入每年只有十二万。
此事在网络上曝光后,引起网友及媒体热议,事后研究所不得不出面回应称:
个别人员离职,不影响登月大计划,只是张&小平为重要涉密人员,其属于未经审批擅自离职,而且尚未脱密就走了。网传材料夸大了其作用,是该所人事部门提交给劳动仲裁机构的,由于未经多道审核,导致大众误解,这属于我们草拟公文时把关不严,以后会注意。
再之后,张&小平本人表示,该事件受到媒体关注后,他压力很大,现在不方便透露更多情况,相关的脱密手续也“正在处理”,而自己现在“肯定不能回原单位了,也回不去了”。
再之后,他不再做任何回应,只向外界称“以公司的说法为准”。
舆论发酵的第二天,第一个曝光此事件的自媒体“自觉”删帖。事后,当事人不再做任何回应(体制的威力)。
研究所的回应是最为“政治正确”的回答,张&小平的作用或许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但那份公文里透露出来的“杀鸡儆猴”心态,已是昭然若揭。
换句话说,研究所夸大张&小平的作用,并非爱才,而是为“卡人”。
《人民日报》就此事件发表了评论,主要说了研究所三点不良“用人”倾向:
第一、日常工作中,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第二、日常爱留不留,发现了才追悔莫及,又极尽可能阻止人才自由流动。
第三、用人“情感管理”的缺失。
张&小平事件虽有夸张成分,但体制内人才的流失以及“能人留不住,庸才退不出”,想必已不是个别现象。
况且,体制内(确切说,全世界、各行业)存在“逆淘汰机制”,早已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
2
张&小平事件已尘埃落定,但这起事件何以会造成这么大的舆论风波?
说到底,是因为这起事件打到了人们的“痛点”,是因为张&小平的遭遇太过常见。
体制内人才机制的第一大弊病是“只能上,不能下”,几乎没有退出机制。
虽然现在早已经没有了“铁饭碗”的概念,但体制内工作的稳定性依然是令很多人向往的。
体制内单位几乎不会开除任何职工,除非你出现重大责任事故或触犯了法律法规。如果职工就是想“混吃等死”,那你就只能给TA养老,大不了不提拔TA就是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维稳”是体制内单位首要考虑的问题。哪天若是因为开除了一个员工,TA天天跑去上访、伸冤或是搞个“跳楼秀”,上级会觉得“一个头变成三个大”。
给职工养老,还比较好安排,最怕的是给上司养老。体制内单位在人才管理上的一大特性是“上司只能上,不能下”,一般会“下马”的上司也大多是“犯了事儿的”。
只要不犯事儿,你“一日为上司,终生是上司”,哪怕能力完全无法胜任上司岗位的工作,也能在那个位置上高枕无忧地呆到退休。
如果这类上司的能力强也就罢了,就怕是为了刷存在感天天瞎指挥,那对于TA的下属来说,遇上这样的上司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能力差的人一旦进去了、提拔了,只要不犯事儿,体制会保护他们一辈子。
体制内人才机制的第二大弊病是“政治正确大于效益、效率”。
“外行指导内行”几乎是所有行业的通病,但在体制内会显得更明显一些。
如果有上司对甲乙两人说:“这项工作,你必须给我在三日内完成。”
甲非常了解整项工作的业务流程,一眼就能看出上司提的某些要求甚至是违反常识的、不可能达到的,就直言不讳地说:“老板啊,这事儿这样做的话,我们真的没办法办好。或者我们可以考虑调整一下方案,比如这样那样,能让单位少花钱、多出效益……”
乙呢,从上司和甲的对话中,探知到了上司好不容易想出来的“方案”被下属否定的心情,就顺着竿子往上爬:“好的,好的,请老板放心,我们保证三日内完成任务。”
事实证明,这事儿果真没法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但大多数上司不会觉得乙“说大话”,只会觉得乙更加懂政治、懂人性,是个可塑之才,要提拔。
随后,人们会嘲笑甲不懂人性、情商太低,活该得“副科病”(永远副科级)。
久而久之,“逆淘汰机制”产生。“会来事儿”但业务能力一般的人,在体制内越呆越舒服;“不会来事儿”但能力较好的人,越呆越憋屈。
只有那些“会来事儿且业务能力很强”的人,能得到正向激励,但这样的“全才”在人群中似乎并不很多,而且当他们看到“会来事儿但业务能力一般”的人得到提拔,心里也会产生不公平感:“好歹我有业务能力傍身,你有啥?”
在公众号后台,我收到过无数人对体制内工作的抱怨,生活中也有一些明明能力非常一般的人也对体制内这份工作牢骚满腹。
奇怪的是,他们每一个人,是的,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很努力,自己比“别人优秀”,都认为自己应该升职,甚至连司机和饭堂阿姨都会这么想。
我很奇怪,这到底是人性的问题还是体制的问题。
有一天,我把这个问题发到了微博上。一个网友给出的回答让我无法反驳:
“因为虽然他们搞不清自己到底有多优秀、多努力,但体制内那些已经升职的人到底有多不努力多不优秀他们是看得到的,一对比可不觉得自己该升嘛。”
是的,一旦“标杆”没立好,所有人都会觉得愤愤不平。
我听过最无语的事件,发生在某局。
该局分几个组开展“文艺竞赛”,A组年轻人多,想法、创意也多,弄出来的参赛节目非常新颖、独特、有观众缘;B组负责人见状,跑去警告A组负责人:“你们这么做,我们的脸往哪儿搁。”
文艺赛场上没有职务等级,但舞台下等级制度森严。A组负责人比B组负责人低半级,为了消除“政治影响”只得让步,最后选了一个中规中矩的节目参加竞赛。
只是一个不涉及到薪酬、职务晋升的“文艺竞赛”而已,都会发生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想象在其他领域会是什么样子。打击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非常容易,几次下来,很多人可能就此变成“老油条”。
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何体制内的“逆淘汰”问题会成为社会痛点?因为它比“论资排辈”更具破坏力,而一个围城若是“留不住能人、挤不出庸人”,就会失去活力。
3
很多男人不理解为何一些高知、职场女性也很爱看宫斗戏,或是觉得几个女人围着一个“渣龙”争宠实在没什么意思,可是,请大家仔细想想:宫斗戏,其实真有点像是体制内职场。
浅层次的宫斗,是谁离“皇上”近,谁就尽享殊荣;深层次的宫斗,是各类资源、关系网、智识、能力的博弈,谁占了上风谁就是赢家。
放到体制内职场,这个“皇上”不就是“头儿”么?体制内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则:“得上司时间者,得天下”。
如果人人都将这句话奉为圭臬,说真的,这社会真的会变得有点可怕。
一个离开体制去创业的朋友上周末跟我说了这样一席话:
“体制内可能是制造最多不公和浪费的地方,不管是人力资源还是钱。遭受不公的人对工作倦怠,然后就不好好履行国家给的职责,祸害百姓。你看着我们风光,但根本不知道我们出去办点事,被体制内一个小科员甚至是门卫‘卡’成怎样。
很多体制内高官,拿的俸禄其实并不低了,但因为他们手里有权,接触到的都是体制外相对来说收入高一点的人。再加之政绩观不正确、政绩无法量化,升官发财全凭上级喜好、与上级的亲疏关系来定,必然导致有人不平。
跟圈子里的人一比,他们就为自己感到不平,然后常常忘记国家赋予自己的责任,开始贪污、胡作非为。这类人要去到体制外,其实根本没啥竞争力,因为他们所拥有的一切都只是平台给的,而不是自己创造的。坏的体制,真的会让人变坏,而且大家都在比赛谁更坏。”
为何体制内会产生这样的弊病?为何“责任感”有时候会成为体制内的稀缺品?
责任感,说到底是种主人翁意识,而主人翁意识必然意味着占有。
这条命是我的,我得对它负责。
这女人是我的,我得负责。
这孩子是我的,我得负责。
这工作是我的,我得负责。
这国家、这世界是我的,我得负责。
一样东西,如果你将其定义为“我的”,你的责任感就会增强;若是定义为“我们的”“公家的”,很多人的责任意识就变淡薄了。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让你自己当老板,你打印一个文档,你几乎会本能地选择“双面打印”,因为每一张打印纸都是你掏腰包买来的。若打印纸是公家的呢?就只看你是不是有“环保自觉”了。
黄觉主演的一部电视剧里,有过这样一个桥段:黄觉代表“单位”去找一个老板赊账,但老板根本不愿意借钱给他。老板说,你以你的名义借,我就借给你;你若是以“单位”名义借,谁知道你调离单位以后,下一任上司还认不认啊。
个人有“脸”,所以必须言而有信,言而无信的人以后会寸步难行,而“单位”就很难说了。换了负责人之后,你再去讨债,估计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任负责人够“自觉”了。
4
最近我在看《腾讯传》。
这是一本不适合在睡前看的书,因为你越看头脑会越兴奋,很容易睡不着。
腾讯内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谁提出,谁执行”“一旦做大,独立成军”,即“赛马机制”。QQ秀、微信的诞生和壮大,都得益于这套机制,它也被视为是腾讯的一个“核心竞争力”。
试想一下,如果“谁提出,谁执行”后面不跟着“一旦做大,独立成军”的这个激励,有多少人会去提出好的想法和创意?
当年与腾讯同时段开发QQ的,还有一家有体制背景的公司,但何以腾讯最后靠“创新”脱颖而出?因为有体制背景的那家企业的创新成本太高。
这种创新成本,说的不是人才、物力、财力和政策支持等等外部因素,而是“内耗”。有体制背景的企业沟通成本太高,上传下达太费劲。
同一个创意从萌生到落地再到最后推出市场,民营公司速度迅疾,而体制内企业,只要有一个领导出差了、休假了、外出开会了,项目就能被拖上个十天半个月。
体制内从来不缺人才,能进体制的人都是有两把刷子的,但最后很多人何以会失去战斗力?说到底还是因为激励机制的问题吧。
不好的体制,容易放大人性中的懒惰和自私。做好了,没激励;做错了,拿你问责。不做不出错,做多错多被揪辫子的机会也多,那最好的混世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
大家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于是小小一件事,大家可以“大懒推小懒,一推推三年”。
也正因为如此,我现在越来越反感教育年轻人要如何修剪个性、如何学习“黑厚学”以适应体制生活的这些言论。
我总觉得这些人习惯了自我压抑的生活并且知道了这样做的好处,就想将这套为人处事哲学散播出去,见不得别人想当一回“站直了”的人。我真心希望,越往后走,这些哲学越不被买账,希望00后、10后没人听得进去这些东西。
我们需要的不是“适应”,而是“改变”。
如果人们都讨厌应酬,讨厌酒桌文化,那就勇于改变,从自我做起,抵制它、反抗它,那么,将来有一天整个社会都只把喝酒单纯地当成喝酒,而不附带其他的目的,喝酒这事儿就变得更纯粹,你也就不必非要自己喝到“胃出血”才能拿到订单、得到支持。
何为善?不仅仅表现在你给一个孩子捐了多少钱,或是扶一个老奶奶过马路。很多时候,你不附和恶,不迎合弊病,也是一种“大善”。
今天写这些,只是谈体制的一些弊病,并不是全盘否定体制(也不是说所有体制内单位都这样)。
前几天,我看到一条新闻说:中国又要干成一件前无古人的事了,毛乌素沙漠快要被灭了。
毛乌素沙漠,又称为鄂尔多斯沙地,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两省交界处,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1959年以来,人们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到了21世纪,已经有600多万亩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绿。80%的毛乌素沙漠得到治理,水土也不再流失,黄河的年输沙量足足减少了四亿吨。由于有良好的降水,许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在沙漠的腹地,榆林市还累计新辟农田160万亩,榆林这座“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
事实上,体制内真的有很多有情怀、有能力、有德行、有作为的人,我非常钦佩他们,也觉得资源、权力等等东西最正确的打开和运用方式就是他们那样。
弊病不可能根除,只能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减少弊病,是全社会之福。
希望我们这个社会,都能变得更好一些吧!
【论“国有体制弊病”】丁俊贵
2018年11月1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