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法学

作者: 黄雨琳 | 来源:发表于2019-01-27 12:57 被阅读3次

    我是在读研究生,在法学院里摸爬滚打。

    之所以用到这个词,因为我还是没有入门的小孩,一直在那个神奇的领域门口张望。

    这种感觉在《十三邀》里许知远专访冯小刚的时候可以找到一样的语境,冯小刚说他拍《我不是潘金莲》的时候才真正意义上知道了什么是拍电影。简而言之,之前是混沌的状态。

    我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几年时间里一直是顶着法科生的名头,过了司考,写了论文,听各种各样的讲座,却依旧觉得自己不曾上道。

    它带给我的热情其实还远不如我每天的日更。我会为了每一篇日更去找各种相关联的主题,去分析材料,拆解相关的内容,去组织语言,然后自斟句酌地润色。虽然阅读量一直寥寥,但是我依旧热情不减。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有机会能够站在一个更大的平台去学习,而法学依旧是那个我想要通过的窗口。

    明明没有足够的兴趣却不会冒然地选择放弃,这跟我之前所看的所有鸡汤都不一样。可是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成为放弃法学,全心全意地写作并以此为生的人。因为我总是能隐隐地感觉到其中的某种关联。

    日更上的毫无负担,都是因为我的专业是法学。

    把兴趣作为生活的来源其实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

    我所有的不关注阅读量,随心所欲地写点自己喜欢的文字,都是因为我并不依赖它,所以无需关注市场,关注流量。而法学,是我没有那么富有激情,却可以慢慢培养感情的领域。

    我的本科在一所不知名的学校,那时候我始终没能够真正地培养出我是一个法科生的强烈意识。我常常漫无目地的在图书管里借一本《法理学》,呆呆地看了一个上午却一无所获,只能够在事后零星地想起一些只言片语,它们带给我的最大好处是我在研究生考试的时候,面对需要大段大段作答的主观题,我可以编织出很多的文字并安放其中,但是认真探究字缝里的意思,却是会呈现出木楞的状态。

    那时候回宿舍也没有人会跟你探讨关于法学的各种问题,大家的午饭时间永远是各种综艺而不是《法律讲堂》或《与法同行》。不会有牛人大咖出现在我们学校,一个老师可以上五门法,而没有一门是他所擅长的领域。

    所有人在意的只有期末考试和司法考试,毕业的时候拿一篇水水的论文完成任务,然后转身投入考公的怀抱。

    虽然在法学的门口反复地徘徊,可我还是坚持读研,并且初心不改。读研之后,我没有想象中的每日投入其中不能自拔,我依旧是那个有点拖拉的,导师眼中没有特别认真的孩子。但是改变还是在一点一滴地积累着。

    平台的不同,让法学的光芒真正的开始从门缝里渗漏出来,我慢慢心动了。而且我还想想要填补那些被自己荒废的时光。

    我开始意识到,这世间的很多不喜欢都是因为底子太薄,底子太薄就无法去领略到更多的风景。而夯实基础的本身是枯燥无味的,需要的是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浇灌。一旦底子建好了,就拥有了更多探索未知的能力,以此来获得越来越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法学是我的执念。这种感觉好比是一个多年来都对你不错的朋友,你没有对他有过汹涌澎湃的,不能控制的爱恋。可是这么多年来他就是细细密密地缠绕在你的生活里。你觉得他看起来有点无趣,却始终都有割舍不断的情怀。

    其实人在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立足点的时候,往往是不自知的。

    我每天都在按着自己的心意发文,没有条条框框约束着我。因为我只是众多日更的人里一个不起眼的存在,完全没有心理负担,不用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感觉非常自在。

    可是如果有一天,这个平台开始给每一个创作的人培训,告诉我们应该要按什么样的格式写,应该要写到什么样的阅读量才能有资格继续写,我会毫不犹豫地离开。

    因为在很多“我乐意去做”的背面所隐含的潜台词是自由,我可以自由地表达我自己。但它与赖以生活的本身可能是相违背的。

    而法学虽然是最有规则感的学科,目前我还是在比较遥远的距离上看着它,但我却愿意在余生用更多的时间去一点一点地靠近,直到融入其中,并且成为生命的牵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与法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sug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