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了什么?是要读出书中的黄金屋还是颜如玉?非也,读书是为了开阔眼界, 并在反思自我、否定自我中进入新境界的过程。
教育时报的代修鹏老师说,阅读是对生命的未雨绸缪,建立一个稳固的精神秩序才是阅读的首要任务。
《一代宗师》中,张子怡曾说过学武之人通常经历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放在许多场合更多领域再合适不过。
说回教育吧,毕竟教育这条路是一定要伴随着阅读的。
问题是,教育这条路最终是为了谁又是为了什么呢?
教育教学经常放在一起,还是先掰扯掰扯这两个词吧:教育是育在前,教在后——育人比较知识更重要;教学也是学在前,教在后——先学后教,内功扎实了方可惠泽别人。
明白了个中次序就懂得了教育真正是要干什么的。
万玮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中就这样说,教师的职业可以分为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5个不同的阶段。
1.教知识。
初登讲台刚做老师的我们都有十二分的热情和努力去抠bia抓学生,关注教材教法,落实各种各样的知识点,眼睛盯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上,极为在意学生学习的测试成绩,而这成绩也左右着自己的悲喜。
这是好的开始,却不能一直如此持续。
2.教方法。
随着对教材内容的熟悉、教学经验的累积,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暂时有了一席之地,此时关注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能够移情于学生或与之共情,悟出了学科与学科教育的不同,开始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还时间给学生,尝试一切可以提升孩子学习效果的方法,这一阶段正是海量吸纳各种教育界大咖牛人们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的黄金时期。
事半功倍、方法大事气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成语、熟语无一不指向教会方法何其重要。
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加持,教与学的效果会明显提升,也能从繁杂的现象中归纳出属于自己个人的心得体会。
此阶段教学效果还算不错。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bec16c1f265360a8.jpg)
3.教状态。
“心若在,梦就在,一切不过是从头再来……”这句歌词告诉我们,若是状态极佳,处于心流状态,人就能乘风破浪,披荆斩棘,遇上更好的自己——状态才是第一要义。
做教师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面,就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精准的判断出孩子不同的状态,并走进孩子尤其是状态不佳的孩子的内心,激发其内驱力,而非一位外在的推拉脱拽。
所以说教育就是一种点燃,一种唤醒。若一味的靠外在的生拉硬扯,不止会破坏良好的双边关系,更会让当事人万分疲惫。
这个阶段对学生更有耐心了,也与学生的心走得更近了,教学效果与上一阶段相比又有提高。
4.教人生。
继续保持谦虚的心态,继续学习、反思、总结、提升自我,十几年过后,教育视野不由得打开了(有了点儿登堂入室的顿悟),才发现孩子们在校的成绩与孩子们走向社会后的能力不能完全匹配,开始反思教育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开始把关注点从学生的学习(或成绩)转移到孩子的兴趣、气质和品性上,关注孩子们作为一个人未来会过一段怎样的人生?才明白,发现自我、找到自我并做会做才是人生的终极课题。
这已经是为人师者所能做到的职业生涯的殿堂。
但更有有识之士说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教师本人。
这就自然而然的来到最后一种境界:
5.教自己。
到了这一境界,已经历尽千帆,那曾经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早已勘破,也经历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各种历练、纠结、困惑与顿悟,才回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守住初心阶段。
到此时才真正的明白,教育等于教书和育人,在育人中慢慢发现孩子的心灵比大人更单纯,品格给大人更高尚,成人在孩子面前很多时候毫无优势可言,感悟出与其教学生不如先教自己。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自己首先要做得到才实现叶圣陶老人家说的“教是为了不教”,才能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地,也才认识到教育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才明白教学这个职业不是教而是学,而是首先自己要学才明白,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Keep reading,
keep Learning。
这是为人师的终身信念。
当然,任何职业均该如此。
生而为人,就该终身阅读,终身学习。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7e558ed0a92987e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