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母亲教育学校教育始与体育教育始与劳动
【原创】第十章 敢问中国教育与学校教育路在何方(9)

【原创】第十章 敢问中国教育与学校教育路在何方(9)

作者: 田园泥土香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7-08-17 20:39 被阅读238次

    【原创】第十章 敢问中国教育与学校教育路在何方?(9)

    第十节 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何不重视苦育教育?

    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非常的富足,可是,并不等于就应放弃对孩子的“吃苦教育”的锻炼。

    其实,苦育更是一种培养孩子顽强拼搏的教育。

    “吃苦”是苦育教育重要一课,也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苦育是一种体验,苦育是一种感受,苦育是一种积累,

    俗话说:不能吃苦的民族是孱弱的民族。同样,不能吃苦的孩子是孱弱的孩子!

    所以,爱孩子,就不应让孩子缺失吃“苦”这一课。

    南方人有一句俗语叫“吃苦就是吃补”,意思就是“吃苦是一种收获”。

    实际上,这句话和孟子老师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样的,都带有“苦”的味道。

    可见,这个“苦”,还真的不一般,我们常说的“苦”口良药医于病,“苦”尽甘来就是这个道理。

    前几年,有一句刷在墙上的标语口号,叫做“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其实这个口号是不恰当的,应该是“教育不能穷,孩子要吃苦。”

    那么,什么是苦?

    一、什么是苦?

    什么是“苦”?

    我们看百度百科的注释:“苦”五味之一、与甜相对、难受、疼痛、有耐心地、尽力地(苦劝、苦干、苦思、勤学苦炼)

    按照百度百科的注释,词语“苦劝、苦干、苦思、勤学苦炼”等中的“苦”字,是“有耐心地、尽力地”的意思,并不是词语的另一个解释“难受、疾病、苦味”等?!

    “苦”是客观存在的,它与“乐”是一对矛盾、对立的统一体,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没有“苦”,就无所谓“乐”,也就不存在“乐”。

    在我们中国,为什么有“以苦为乐”词语?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说的好:“通过苦难,走向快乐”,是对这个词语最好的解释。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吃苦就是吃补。苦难对人生来讲,好坏不定,其关键在于自己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

    一个人,有“苦难”就有“快乐”,可是,有些时候,很多人并没有感受到“快乐”的滋味、带来的幸福,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一种福叫做“身在福中不知福”。

    如今,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说,“你看现在的条件多好,不愁吃、不愁穿,他咋就是不知道学习呢?想想,我们那个时候,吃没吃的、穿没穿的,一心光想着学习。”

    就是没有吃过苦,孩子就不会珍惜来之不易 生活。

    所以,现在我们的教育必须补上这个“苦”教育!

    二、为什么要给孩子补“苦”教育?

    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是什么教育呢?

    这就是苦育——痛苦教育。

    痛苦教育,一是物质上的折磨,二是精神上的熬煎。

    孟子在这里所讲的,诸如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劳其筋骨等是物质上的。

    精神上的痛苦教育,就是劳其心志。

    俗话说的好:“一个不能吃苦的民族,将是孱弱的民族。”

    套用一下“一个不能吃苦的孩子,将是孱弱的孩子”?

    郑板桥有句给儿子的临别赠言:“留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

    作为父母解读郑板桥的这句话就应明白,孩子要成为“英雄好汉”,必须从小多动手,多流汗,多吃苦,让他们体验生活的困苦,劳动的艰辛,懂得“粒粒皆辛苦”,从而丰富人生阅历,锤打精神意志。

    巴尔扎克说,吃苦是最好的老师,吃苦是最好的大学。人生最有营养的东西,往往是从艰难困苦中获取的。

    也许有家境富裕者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这样的“老师”,无法培养孩子吃苦。显然这是借口!即或暂时无苦可吃,也要设法补这一课。

    吃“苦”能让孩子长见识,从小就开始的吃苦教育。

    为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为什么“富不过三代”?

    爱孩子,就不应让孩子缺失吃“苦”这一课。

    为了让孩子以后能够幸福,能成为一个坚强的男子汉,父母是不能心疼孩子吃苦的。

    吃苦,是成功必经的过程,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埋头苦干、勤劳苦作、寒窗苦读、刻苦磨练;如果不经过苦读、不经过苦学、不经过苦练、不经过苦磨,是不可能成功的。

    孩子为什么不能吃苦?

    如何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意识?

    孩子需要吃苦的锻炼,却没有吃苦的机会;

    父母希望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又怕孩子苦着、累着;学校需要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却没有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吃苦教育不只是一种形式,怎样让我们的孩子能吃苦、肯吃苦、会吃苦,这是一个教育难题。通过对“怎样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的讨论,我们期望能引起广大读者对当今青少年教育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如何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孩子吃苦精神

    有些家长看到儿子吃苦就心疼,恨不得把他含在嘴里,捧在手心。久而久之,骄娇二气养成,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雨。

    能吃苦才会成为幸福和坚强的人,古人云“先穷后富,伸腰大度;先富后穷,寸步难行。”

    现在,我们不少做父母的把孩子看做是未来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宁肯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儿累。于是,孩子从小便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

    其实,孩子不愿吃苦,拒绝吃苦,并非是孩子的过错,而是父母没有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结果。

    三、给孩子“补”什么样的“吃苦”教育?

    如今,8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艰苦生活的磨练,思想品质基础薄弱。

    有的还娇生惯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掌上明珠,经受不了半点挫折和打击,这样的孩子对人不礼貌,遇事爱冲动,甚至寻死觅活。当然,出现这样的问题,不能全怪孩子,因为当前没有了过去的贫困时代,加上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应该说是社会大环境造成了一些孩子的怪脾气。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什么?给什么!

    吃“独食”——好吃的食物他一人享用!

    过“独生”——别人的生日、他的生日所送的礼物供他一人食用!

    说“独话”——某某给我的好吃东西吗,你们谁都别动!

    有的父母,对于孩子的任性、自私不管不问,有什么缺点和错误不是原谅,就是迁就。

    看到没有,吃,只愁不开口。穿,只怕不伸手,何为苦,何为忧,尚无半点概念,这就延伸出了一个话题:该给孩子补上吃苦这一课了。

    把没有礼貌称为硬汉,把调皮捣蛋说成是聪明,天长日久养成一身毛病。等到孩子上学了,在家里强劲势力也带到学校,谁要是想叫他学习,他就给谁急,只知道玩,课堂上搞小动作,老师不敢管,久而久之学习就跟不上,你让他“补课”他能坐在哪里吗?

    该给孩子补吃“苦”这一课了

    现在众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已认识到“吃苦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并推崇“吃苦教育”,开始给孩子补“苦”吃。

    怎样开展“吃苦教育”呢?这涉及独生子女时代的教育问题,值得全社会认真思考。

    应运而生的“吃苦的学校”,充当家庭的“吃苦”教育,“吃苦教育”出发点固然好,但为此开办“吃苦学校”,让学生集中吃苦,“任务式”吃苦不可取,这种方式不值得提倡。

    怎么给孩子补“苦”?

    怎样进行吃苦教育呢?首先就应告诉孩子应该学会吃苦,不能吃苦就没有生存空间。

    1.“补”劳动之“苦”

    现在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要求是什么呢?

    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是成才的唯一条件。

    于是,一些家长经常这样教训孩子:如果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那么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去当工人!由此可见在孩子心目中,伟大的“劳动”就成了“下贱”的代名词。

    这不,问题就出现了——当初怕影响孩子学习,不让他做家务,可最终的结果是书没念好,倒是养出一条“懒虫”,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坏习惯,只知道上网打游戏、吃饭、睡觉、发脾气……

    事实上,孩子天生并不懒,孩子当孩子刚刚学会说话、走路,逐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其参与意识和模仿意识是很强的。

    见大人扫地,他(她)就会抢走你的笤帚,非要自己扫;见妈妈洗碗,他(她)会卷起袖子学着你的样子动手干;见爸爸修电视机,孩子也会拿着修理工具跃跃欲试;

    在小孩子们看来,如果和大人一起干活儿,就像做游戏、过家家、玩玩具一样有趣、幸福、快乐。此时此刻,如果这时我们的家长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并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孩子会很高兴的。这种举动具有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习惯,又可以在将来通过孩子承担家务而减轻自己的负担。因此,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越早越好。

    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孩子,认真反省自己的失误,或许可以从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开始,来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学会劳动”,进而改变孩子的“懒”的行为,而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从小就练就他们立足社会的真正本领。

    家庭教育怎样让孩子们从小就练就他们立足社会的真正本领?

    那就是,教育始于劳动,如何让孩子们爱劳动呢?

    在中国一句话说的是“天道酬劳”,榜样的力量无穷的,孩子的劳动教育家长为何要学会“偷懒”?

    1)孩子的劳动教育家长为何要学会“偷懒”?

    我们知道,一个勤劳的妈妈可能会被人们尊为模范、榜样;而一个懒惰的妈妈则会被人们瞧不起。

    教育都说榜样的力量无穷的。

    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学会“偷懒”能行吗?

    事实上,有时候榜样的力量并不一定这样的无穷,一个勤快妈妈养育出来的孩子可能会很懒,正如中国的一句话说得好“懒妈有个勤快闺女,勤快妈有个懒闺女”,因为妈妈太勤快了,孩子什么也不用干,什么都没学会、什么也不会干;怎么让孩子什么都会干呢?

    父母要学会“偷”,“偷”什么?“偷偷装懒”,“懒”得恰到好处,而一个懒妈妈的孩子可能正好相反。

    关键在于妈妈什么时候该勤,什么时候该懒。“懒”有“懒”法,身懒心不懒。做“懒”妈妈绝不是为了享轻闲、图自在,而是用心良苦。“懒妈”实际上是有“智慧的懒妈”、是“勤劳的懒妈”。

    只有正确的“懒”、科学的“懒”,才能够造就了一个爱劳动的孩子、爱学习的孩子。

    同时,也只有非常“勤快”的妈妈,才能榜样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懒闺女。

    其实,做懒妈妈一点也不容易。让孩子自己做事,在许多情况下,不但不能省力,反而更加麻烦。

    实际上,“懒”妈妈比“勤”妈妈更加费心劳神,更加辛苦受累。让孩子自己做事,在许多情况下,不但不能 省力,反而更加麻烦,因为孩子往往会“帮倒忙”。譬如,施懒妈妈计划,孩子自己吃饭,开始会撒得到处都是,就得多洗衣、擦桌、拖地板;孩子自己洗澡肯定会弄得厨房满地是水……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名字好像是《“懒”妈妈逼出个世界冠军》,说的是中国队年仅17岁的击剑小将骆晓娟在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上勇夺女子重剑个人冠军,几天后她又和队友一路苦拼,为中国队夺得女子重剑团体冠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夺冠的路上,骆晓娟所吃的苦是许多同龄人无法想像的。其实,她也曾经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姑娘,平时怕苦怕累,不愿意参加艰苦的训练。所幸她的“懒”妈妈“逼”着她一步步克服了怕苦畏难的情绪,最终“逼”出了一个世界冠军!

    7岁的骆晓娟,在妈妈的娇生惯养下,不会穿衣服、不会穿鞋子、更不会打扫房间,当这些“断奶”的时候,女儿不但把两只鞋穿反了,钮扣也扣歪了;为了让女儿尽可能多地得到体质锻炼,她就借自己腿疼不能骑车,坚持步行陪女儿上学。

    就这样她的妈妈以“懒制懒”,让“懒”女儿成为真正的勤快闺女,为后来的世界冠军打下良好的基础!

    也就是说,作为妈妈,有时候不怕你“懒”就怕你“勤快”!“懒”有“懒”法,“懒”得恰到好处。

    现在看来骆晓娟妈妈的育儿方式的确让人很佩服。做为父母的你们,不访试试她的“懒”人之道吧!

    五一劳动节到了,家长让孩子学做家务,体会劳动快乐!

    其实,孩子做家务,并不是五一劳动节才能做,什么时候都能够做

    ,培养孩子的劳动教育,就要从小事做起,现在的孩子是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来,还一心想发大财,最后来个、离家出走、命丧黄泉。

    其实教育孩子出现这种问题,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哪里?

    现在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远离了教育的“地气”——“劳动”。

    一句话,勿视了劳动教育:对于劳动教育陶行知说的非常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

    在他创设的乡村幼稚园里,还有因地制宜办的儿童小农场,让幼儿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这不仅从小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良好品德,而且对开发幼儿智力,提高他们接触和认识环境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在他看来,真正的劳动是以实践为基础,以思想为指导,以创造为目的的。这就告诉我们,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擦擦桌椅、扫扫地上,而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劳动过程中,使幼儿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劳动的价值,养成劳动既快乐又光荣的思想感情,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劳动——现在的儿童可以说几乎没有劳动过,据报道:某学校大扫除,很多家长怕孩子累着,在自己孩子值日那天主动到校帮自己的孩子值日。这看起来是爱护孩子,其实是伤害了孩子,本来他们能参加的劳动就少,家长这么一帮,倒是帮了倒忙了。

    现在我们的教育,勿视“洒扫、应对、进退”这些简单的劳动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没有接受“地气”的教育,正如现在的家长的常说的一句话“只要学习好,什么事不用干,什么“黄金屋,颜如玉”、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什么“要做考试机器,绝不要做打工机器”等。

    所以说家长应当让孩子加大劳动强度,要告诉孩子:“一屋不扫,何扫天下”。应该抓紧时间“补”劳动之这个“课”程。

    A.劳动能够促使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据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经过四十多年对400多名儿童进行了40多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虽然知识水平、家庭背景、经济收入、种族肤色有所不同,但凡是从小善于家务劳动的儿童,到了中年独立面对社会时,在工作岗位上大多特别能干,家庭生活也都较美满。因为,这些人从小在做家务、当报童、打小工的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锻炼了交往能力,培养了社会责任感,磨炼了意志。

    古人云:“欲成就大事者,必从小事做起、从劳动开始”。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从火车上卖报这点小事开始起步的。在卖报中,不仅悟岀了“道”,而且还得到了“道”。这位被老师骂为“笨蛋”的“差生”,11岁的时候,就开始了打扫一屋,就在外奔波,在火车卖报,挣钱养家糊口。这么一件普通的小事,却让他成为天才级的大师!他的“天才就是99%汉水,加1%的灵感。”这句话,道岀了天才是从哪里来的。

    看到此处,想必有的人会问?我也天天劳动,为什么没有成为天才?一方面说明你没看书,戓看书少,没有悟“道”;或看书多,没有思考,没有1%灵感,把书读得太死,跳不岀来了,成了书的奴隶。

    胡适说“中国有句话,叫‘无微不成镇’”,为什么?在微州有这样的微谚“前世不修,生在微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而这一丢,竟丢出了明清之际,中国商业台上的第一大商帮。(潘小平 《正说明清中国第一大商帮 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1版 第7页)

    这么往外一丢,为什么却能创造岀“中国商业台上的第一大商帮”?根源在哪里?就是从小事起步,勤劳动,多学习、多思考,如此,则比别人多出一个“第三个头脑”,如此一来,怎么会不成功。

    现在的孩子13-14岁,岂敢往外一丢?一个是法律不允许,正是学习的好年龄,另一个,现在有很多的孩子10多岁,鞋袜不会穿,鞋带不会系,书包还要让长辈代为背着,出门心打的,吃必肯德基,喝必高级饮品,穿必世界名牌。还有诸如——网聊、偷菜、玩游戏,吃饭、睡觉、发脾气;吃一碗,端一碗;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既便允许外出闯荡,又能怎么样呢?因为没有生存的能力,生活的勇气。

    这一皆源于父母太“爱”孩子,从小到大,什么家务都不做,不闻“泥土香”,这样的孩子能挑起重担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何以成大业?何以济沧海?要想成就大事,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让孩子多少做点家务活吧:洗洗衣服、扫扫地、做做饭、涮涮碗……,他不仅能克服“人之性好懒惰”(好吃懒做)的毛病,培养孩子的义务感、责任感和感恩之心,更重的是开发孩子智力,洗出了、扫岀了、涮岀了孩子“第三个头脑”。

    B.劳动能够促进我们的孩子智力发育

    做家务能寻觅人“第三个头脑”,是作家契诃夫所言“人有三个头脑,天生一个头脑,从书本中得来一个头脑,从生活的劳动中得来一个头脑。”契诃夫说的非常正确,一点都不假。

    俗话说:“心灵手巧”,而对儿童来说,则是手巧心灵。  古人说得好“手勤人俭代代富,好吃懒做辈辈穷”。

    因为勤劳创造了财富,劳动让人变得聪明,比富二代多长一个头脑,焉有不聪明之理?劳动不但让孩子聪明,而且还能让孩子知道感恩。

    3)劳动的教育如何让孩子知道感恩?

    因为活着,所以我们应该感恩,如果没有感恩,活着等于死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的美德,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处世哲学,一种生活智慧,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

    “教育的归宿在于劳动,生命的真谛在于感恩”。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珍惜粮食?

    主要是不知道劳动的艰辛,我们的孩子岂能知道感恩?

    怎么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感恩?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语重心长地告诫父母们:“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劳动是最关心、最忠诚的保姆,同时也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

    我们的孩子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学会感恩。

    如,开展劳动种植活动,让幼儿在种植中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层含义,感恩为人们种植粮食、蔬菜,付出辛勤劳动的农民,养成不挑食、不洒饭菜、安静进餐的良好进餐习惯。

    如此教育,我们孩子不用开展什么饭菜“光盘行动”,不仅各种各样的饭菜吃成“光盘”,更严重的是孩子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

    4)劳动的教育为什么让孩子珍惜友谊?

    尊重劳动,尊重同事,爱惜资源,珍惜友谊的。

    据报道:复旦大学投毒案嫌犯林某与受害人黄洋及另一位室友曾因水票起过争执。当时,黄洋和另一位室友提出三人平摊购买桶装纯净水的费用,但林某拒绝了,他提出,自己喝得少,平摊的方式不合理。此后,他退出平摊,自己买水喝。3月31日前后,林某开始出入隔壁寝室借水。报道称,这次争执应只是激化了既有的矛盾。早在半年前,林某就从好友列表上删除了“黄洋”,而黄洋当时也将林某删除。【复旦大学投毒案嫌犯林某被批捕2013年04-27山西晚报】

    我们看复旦大学投毒案嫌犯林某仅仅因为生活琐事就“心存不满”,最后竟然狠心到用剧毒化合物毒死同学,这样的冷面铁心令人唏嘘是问题的根源吗?

    其实就是不“尊重劳动,尊重同事,爱惜资源,珍惜友谊”所导致的结果。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劳动不仅能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还能让他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学会关心别人、珍惜学生之间的友谊,更珍惜生命来至不易;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里,可以培养一种责任感,珍惜家长对自己的付出,而这种对家庭的责任感最终会转移到学习上,使孩子对学生产生一种责任感、尊重感。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

    所以,只有我们的孩子爱劳动,他们才能爱学习、爱集体、爱别人。

    现在,我们的教育我们只知道让孩子好好学习,却不让孩子好好劳动,岂能“尊重同事,珍惜友谊”?如今的教育却成为“谢室友不杀之恩”?

    事实上,这样的教育却是让我们的孩子从小缺乏劳动的教育所结的教育“恶果”。

    家长让孩子学做家务,体会劳动快乐!

    要让我们的孩子在劳动转成长、在感恩中活着,感恩于赋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感恩于给我们知识的老师,感恩于帮助、关心和爱护我们同学,感恩于大自然……感恩地活着,如此教育,我们的孩子才会发觉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好、岂有不珍惜友谊、不珍惜生命之理?

    同时,还有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是“劳动使猿变成了人。”

    是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没有劳动,就没有教育,没有劳动就没有今天的互联网。

    由此可见,要让我们的孩子“爱学习、爱父母、爱老师、爱别人、爱国家”,就让我们的孩子从小“爱劳动”吧。

    任何教育都始于劳动,劳动是教育之母。

    说起劳动——现在的儿童可以说几乎没有劳动过,据报道:某校大扫除,很多家长怕孩子累着,在自己孩子值日那天主动到校帮自己的孩子值日。这看起来是爱护孩子,其实是伤害了孩子,本来他们能参加的劳动就少,家长这么一帮,倒是帮了倒忙了。所以家长应当让孩子加大劳动强度,要告诉孩子:“一屋不扫,何扫天下”。

    我们先看看董卿的父亲是怎样让自己的女儿吃“补”劳动之“苦”这个“课”程的?

    《北京晚报》在6月26日刊登了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首揭辛酸“打工”经历”——

    董卿从7岁开始每天刷碗,中学放假到宾馆当清洁工,每天早上到操场跑一千米,不许照镜子、要背诗背古文……这些父亲曾带给董卿的童年“阴影”,让她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是亲生女儿?直到有一天,父亲举起酒杯向她致歉,“这么多年不应该用这种方式对你……”。如今,董卿感叹,自己的成功源自父亲的“魔鬼”教育,让她学会了坚持。(2012年7月4日 北京晚报)

    2011年,7月下旬,一家长给我打的话:“女儿上大一,暑假与同学与外地进工厂“打薪工”,谁知到了当地,中介在收了180元的体检费后,音讯皆无,所谓的“高薪”是假的,才知上当受骗,于是与与另几位同学在当地一酒店当服务员。在酒店受到原服务员欺负:一会儿叫洗碗、扫地、择菜,将她女儿和同学指挥得手忙脚乱的,就这样不到半月,心高气傲的大学生、学生会干部实在受不了那些文化程度低“原服务员”的指挥,一气之下孩子们想回家,但老板不给一分钱,要钱必须干够一个月。孩子们是一天也不想在那呆,最后问我怎样让孩子继续干下去?”

    我听后,并询问她女儿的情况后,建议他给女儿发个这样的短信看是否有效果?

    “女儿您好:辛苦了,有个女孩在酒店打工,当起了服务员,起初被大堂经理对别人抱怨说:‘那个新来的女娃娃像少根筋样,做事笨手笨脚的!’。这个女孩叫何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女搏士,爸爸不骗你,可在网上可查看到,她为了写论文进入成都某酒楼‘打工’,在普通女服务员的岗位上与女农民工们共品了近一年的喜怒哀乐;最终,何明在这家酒楼终于‘孕育’出一篇题为《服务业女性农民工个案研究》的博士论文。女儿,我看到后很感到,现在你也要补上这个课,一下子不适应是很正常的,这是我们家庭教育的错误,因为我们以前不知道这些课的重要,让女儿受委屈了,对不起了,你能原谅我们家庭教育的失误吗?

    此外,女儿,我还有几个这方面的故事,想与女儿分享:1.日本野田圣子,一个酒店的洗厕所保洁员,后来坐上日本邮政大臣的宝坐;2.在中国有个叫熊素琼初中女孩子,是酒店的“擦马桶妹”,后来也坐上了五星级酒店副总的交椅;3.还有麦当劳的全球执行总经理贝尔也是一个打扫厕所的清洁工。

    女儿,这些不是爸爸瞎编的,你们几个同学可以上网查一下真假,如果你们不想在哪里继续干下去的话,不发工钱就算了,等于我们在实习、在做义工、在锻炼身体,好在爸爸给你们寄去路费,照顾好身体、注意好安全,并代爸爸、妈妈向你的同学问好。谢谢!”

    他将上述内容以短信的形式发给其女儿,当他的女儿和同学看过之后,在也不说回家之事,并给原服务员关系又好起来了,当结算工钱时,老板又每个人奖励100元。

    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字,为什么有如此之功效呢?这就是教育中是它山之石,可以攻孩子们成功之“玉”。

    一时劝人以口,终身劝人以书、以故事,当时董卿“从7岁开始每天刷碗,中学放假到宾馆当清洁工”的报道还没有,如果有的话孩子们知道后会更感动,用实际行动向她们的董卿姐姐学习。

    我们再看看成功人士,是怎样让自己的孩子“补”劳动之“苦”这个“课”程的?补劳动之“苦”教育观的?

    4)毛泽东主席的补“苦”教育观

    毛泽东多次谈到,要让孩子吃点苦,才有出息,当年送子务农,1946年初,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国,来到延安。他和爸爸已经18年没见面了,父子久别重逢,毛主席非常高兴说:“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还参加过苏联的卫国战争,可是,你还没有上过中国这个革命大学。你对中国的情况了解很少,缺乏实践,这一课应该补上,理论只是知识的一半,你光有外国的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才行。明天你到农村去,拜农民为师,参加劳动,在这所大学里,你可以学到在国外学不到的许多有益的东西。”

    第二天,岸英脱掉皮鞋,穿上布鞋,毛主席又将自己补丁过的一套灰衣服,给他穿上。岸英遵照父亲的指示,背上一斗半小米和行装,立即出发,到模范村吴家枣园去劳动。临行前,毛主席又嘱咐说:“到乡下去,要和农民一起住一起吃,一起劳动,要锻炼的和农民一样,警卫员已准备好料一匹马,要把行李放在马背上驮着走。岸英婉言谢绝了,

    王家坪里吴家枣园有好几十里,岸英背着60多斤重的东西,蹚过延河,徒步走向吴家枣园。

    没过几天岸英就参加了变工队。他的手上打满了血泡,几次鲜血染红了镢头把,但是他没有叫过苦,咬紧了牙坚持劳动。到后来他的手磨出了粗硬的老茧,刨地的时候,他和其他变工队员一样,脱掉棉衣,甩去布鞋,满脸灰尘,满身大汗地干,有时天气热,他干脆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干。跑完地,已是四月初,春耕大忙季节到拉。岸英不怕脏不怕臭,和大家一道起圈装粪,赶着毛驴送粪。播种开始,他学会了种洋芋,和大家一样,脖子上挂着布袋,一手抓粪,一手点种。他看到犁地赶不上进度,就争着去犁地。

    他不仅劳动积极。而且学的认真,随时向老农询问着各种专稼播种时令,施肥和管理情况,并把它随时记在小本子上。

    在勤恳劳动的同时,他还抓紧学习,边读边写笔记,晚上,他虽然睡得很晚,但第二天总是很早起床,忙着给房东扫院子,担水,劈柴,他生活的很简朴i,和老乡一起吃大咸菜,喝稀粥,啃窝窝头。他还经常利用晚饭后的时间里,访贫问苦,了解群众,熟悉农村情况。在短短的时间里,他和劳苦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村里大人小孩都很喜欢他,岸英就这样在毛主席的教导下,走上了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大道。

    不可否认,天下父母对孩子的厚望都是相同的,但教育方法的不一,孩子今后的发展也是各不相同。一些父母在苦苦付出的同时,却忘记了“从来慈母多败儿”、“自古纨夸少伟男”的古训。面对孩子,片面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一味迁就,生怕孩子吃苦遭累。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更是捧在手上怕摔了,放在口里怕化了,成了全家侍候的“小皇帝”、“小祖宗”,有求必应,伸手要星星,绝不敢摘月亮。如此骄惯放纵,孩子小小年纪,便学会了穿名牌,骑名车,抽名烟,讲派头,手不能提,肩不能挑,最终害了孩子。

    5)沃尔玛集团董事长老沃尔顿的补劳动之“苦”教育观

    世界顶级富豪沃尔玛集团董事长老沃尔顿,让他的四个孩子从小打工,查地板、修补房顶、装卸货物,为的就是补这一课。如果家境困难者,更应教育孩子为家庭排困分忧,而不能强绷面子,掩饰困境,甚至自己勒紧裤带而让孩子不知节俭。这样,只能是有害无益的。

    6)李嘉诚补劳动之“苦”教育观

    李嘉诚——让儿子当球童。靠白手打拼起家的李嘉诚很早就开始关注对孩子的培养,据说,在儿子李泽钜、李泽锴还只有八九岁时,李嘉诚就专设小椅子,让两个儿子列席公司董事会。次子李泽锴的零用钱,都是自己在课余兼职,通过当杂工、侍应生挣来的。每逢星期日,都到高尔夫球场去做球童打工,背着大皮袋跑来跑去,通过自己的劳动,领取一份收入。李泽锴将打工所得,除了用作自己日常的零花钱之外,有时还资助生活困难的同学。李嘉诚知道后十分高兴,对妻子说:“孩子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准有出息。”

    “将来准有出息”,那就是能富过三代了。

    以上是成功人士的劳动吃“苦”观,其实家庭中补劳动吃“苦”教育很简单,如——扫地、擦桌子、洗碗、捡菜等,都是教育孩子的课程。

    此外,有一种补“苦”教育的方法,目前在世界各地是很多的,我们也应当学习。这是什么教育方法?

    2.“补”饥饿之“苦”

    今天,就实施“饥饿、困苦、劳累、批评”等“劣性刺激”教育的内容及方式,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饥饿: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体会过饥饿的滋味,在生活中他们养成了偏食、挑食、倒饭等坏习惯。如果人为的,故意让他们饿几顿,这种不好的习惯慢慢就改过来了。

    中国句古语叫“若要小儿安,忍得三分饥,耐得三分寒”。这句话原先是针对肉体而言,其实于精神上亦是这样。

    无独有偶,苹果前CE0乔布斯,在史丹福大学2005年的毕业礼上向学生说:“Stay hungry,stay foolish.”意思是人应该经常保持在一种处于饥饿的状态,并带有一种愿意做傻事的心境。这句话很有教育意义的,可作为人生的座右铭。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一种饥饿叫聪明。

    饥饿是什么感觉呢?

    20世纪30-40年代出生的老人都知道,在1958年前后那几年,流行的民谚是:“只要喝顿饱稀饭,能上山掏老虎娃”,这句话是我们村庄的一位老人,看到现在的孩子到处乱丢馒头时痛心疾首地说:“你看,现在的孩子,都是吃饱了撑的,58年的时候,谁要是能让我喝顿饱稀饭,我就能上山给他去掏老虎娃子。”

    20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都知道,那时的他们是边放牛边学习,边劳动边学习。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人,恐怕没有人能够真正的体会对于饥饿的记忆,感觉那离我们有点远,但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找到,中国著名作家萧春雷曾说过:“饥肠辘辘才是人类的真正主人,推动我们在风霜雪雨中四处觅食,推动我们创造了今天的生活方式。狼因此出林,鹰因此离窝,农人因此耕作不息。”英国讽刺小说家斯威夫特说道:“为我计时的是胃,而不是钟。”饿着肚皮数着星星等待黎明和秋收的到来,这种饥的感觉,这种饿的记忆,才是人类丈量时间和生命的最初标尺。

    饥饿中走过的人,对饥饿的感觉那是记忆犹新的。

    可是,今天我们的孩子并没有感受到饥饿。

    怎样才能让现在的孩子们感受到饥饿呢?

    那就是吃“苦”。

    中国人说,难得少年穷。人需要穷过,才知道饥饿的滋味,尝过这种滋味,才会明白为甚么乔布斯会主张要“补”饥饿之“苦”教育。

    饥饿会使人心如明镜,才思敏捷,富于远见。饱食会使人的思维麻木,智力减退,懒于功修。(鲁格曼《古兰经》中记载的古代贤哲。)

    我要饿一天饱一天,当我感到饥饿的时候,我要忍耐;当饥饿解除的时候,我要感恩。(艾哈迈德,阿富汗的创建者和第一个统治者艾哈迈德)

    对某些桀骜不驯的牲畜,饥饿往往是最好的驯服办法,而当它吃饱喝足的时候,便会放浪不羁,难以驾驭。人的私欲也是如此。

    捕鱼用的鱼鹰,只要吃饱,它就不去捕鱼了。所以我们的民俗说一个人懒就会说,你看他像个滑鹰样,只吃不干。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吃饱了。所以说玩鹰人在鱼鹰下河捕鱼之前,一定要用一条小绳拴着鹰的脖子,但又不能勒死它,中间有一出气孔,捕到的小鱼能自己吃了,捕到大鱼就是玩鹰人的了。

    再看一看,马戏团里的小狗,小熊,为什么能表演1 1=2,2 3=5,3-1=2,它们怎么会演算呢?这是剧团工作人员有训练“绝招”,有“秘方”。训练的“绝招”和“秘方”是什么?一个字—“饿”。

    试想:如果工作人员不能把握适度的喂养方法,总是让小狗小熊吃的饱饱的,它们能乖乖听话吗?它们还会如此表演吗

    我们的孩子如何才能变的更聪明,善于思考,简单说就是两个字,有意的“冻”他,有意的“饿”他;孩子一冻他就会去运动,运动促进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增强了体质,孩子适当的饥饿,他吃饭也香,胃口也大开,不再挑食,不再骂人,也就自然变得聪明了。

    凡是一个孩子,他不知道什么是饥,什么是饿,只知道饱食终日,他怎么会聪明呢?“三分饥寒”不但激发孩子的智力,还能增强孩子的抵抗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种聪明叫“饥饿”,其实,“饥饿”疗法在医学上,有时还能帮助人治病。

    现如今,在很多家长的头脑中,有这样的错觉,认为只要孩子吃得好,吃得饱,身体才能健康。基于此,作为家长心疼孩子,总是强迫孩子吃饭,连哄带吓,各尽所能地让孩子多吃,君不见一日三餐,鸡、鸭、鱼肉倾情投入;君不见各种零食琳琅满目,果冻、饼干、巧克力、杏仁露、娃哈哈、营养快线、太子奶等等。可以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结果又怎么样呢?

    正如,中华预防医学会少儿卫生分会主任委员季成叶指出:“就在我们到处呼吁要消灭‘豆芽菜’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出现了。目前,我国城市儿童,青少年已经全面进入肥胖流行期,而北京等大城市则是儿童肥胖的“重灾区”。

    怎样消灭这些“重灾区”呢?

    上面我们也说,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钱也多了,各种肉食都成了孩子们的家常便饭。

    但是,我们作家长的想过没有,儿童毕竟是孩子,他们总是什么好吃吃什么,没有节制,吃了还要吃,一天不停地吃,结果呢?吃了个“肥胖症”。这你能说怪孩子吗?这不能怪孩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作家长的责任。

    不信,你上网查一查,“肥胖症”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家庭越贫,家长文化水平越低,儿童肥胖症发生的机会就越多。而我们中国则相反,这原因不怪父母怪谁呢?

    所以说,作为家长应该督促孩子,一定要改变膳食结构,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五谷杂粮这些食物,鱼肉之类的蛋白质一定要适当,油炸食品要尽量少吃。除此以外,父母还要控制孩子的食量。

    日本为了不使孩子忘记“二战”后最困难的日子,其中有一家幼儿园大班开始做粗菜杂粮吃“忆苦饭”,孩子们连续几天硬是不吃并且嚎啕大哭,园方一直坚持,家长也不反对,孩子们终于“忍苦”咽下这“忆苦饭”。这种吃苦教育是学校家长双方共同配合下完成的。

    你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健康,你就得像日本的家长那样,有意地冻他,有意地饿他,只有这样才能健康。

    因此,我们说:有一种健康叫饥饿,只有健康,才能聪明。

    用饥饿教育矫正“富不过三代”让孩子知道珍惜。

    我们看“饥饿教育法”百度百科的概述——饥饿教育法是指欲望被强烈地刺激起来,欲望从强烈变成了饥渴,才能得到学习机会,而他们也往往因此更珍惜、更投入,学习效果常常能“事半功倍”。

    “饥饿教育法”源于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

    南京财经大学63名同学参加体验贫困行动,3个星期的全部消费150元,平均每天只有7.14元。为了培养广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节俭意识,南京财经大学团委从4月3日到4月23日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饥饿行动”。(《中国青年报》2006年5月7日)

    南京财经大学显然是在重拾一种教育,它就是饥饿,在挨饿的威胁下激发自己的生存潜能与奋斗精神,在挨饿的威胁下让学生真正体验生活。

    我看过一篇《有一种教育叫饥饿》,文章的最后一段话是:“食物有相对之需,无绝对之美。如果你想来一顿真正的美食,不是去什么高档酒家,而是来一次心理按摩:饥饿。”

    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饥饿”,其实在世界各地并不少见。在美国,许多小学有一门必修的课程,叫做“要饭课程”。按规定,要饭课为期3天,由少数学生担任慈善机构工作人员,负责发饭,而其他学生则分别扮演流浪汉、乞丐或穷人。

    3.“补”要饭之“苦”

    现在的孩子吃的好,吃的饱,可为什么却变得越来越胆小,越来越孤僻了,行动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与人交往,稍有不顺就大发雷霆,并做出一些让大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我们作为家长,面对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小太阳们,面对他们的行为,无可奈何摇头叹息。唉,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管?

    于是,心理门诊、医院儿科、结论:“独生子女综合症”及后天教养不当所生成的问题。

    真的是“独生子女综合症”吗?

    答案:真的不是。

    这些现象可以说与吃的有关,吃的太饱,吃的太好。

    美国在这方面的教育开设了一门课,叫做“要饭课”,是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这种“要饭课”规定:“要饭课”为期三天,其中由少数学生担任慈善机构工作人员,负责发饭,其他学生则分别扮演流浪汉,乞丐或穷人。

    我们可以想像,面对猪狗食般的饭菜,三天下来许多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到乏力,头晕和没有精神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想用这种饥饿滋味教育学生。现在全世界仍有10多亿人每天都在饥饿的贫困线上挣扎。

    我曾经看过毛泽东的朋友肖瑜写的“毛泽东与他共同讨饭和的一段曲折经历”,现简要摘录其中的一小部分:

    1917年,我在楚怡中学任教,毛泽东仍在第一师范读书,常来找我聊天。

    “假期怎么过?”毛泽东问道,“你有什么打算呢?”

    “我有一个新计划,决定做一段时间的乞丐。身上一个钱也不带,去作长途旅游,吃、住问题,打算用乞讨的方式来解决。”

    毛泽东很是激动,“我可以和你一起去吗?”他问道。

    “当然可以。”

    一天清晨,我们就踏上了通往宁乡县城的道路。我们边走边谈,过了漫长一段时间,我们感到很饿。

    毛泽东说,“我们开始行乞吧,我已经饿得要命了。” 毛泽东问路旁小食店的女人,“你知道附近有读书人家吗?”她说:“在小店后面住着一位姓刘的老绅士。”

    “润之,”我嚷道,“刘先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了!”我们走到一座堂皇的住宅前,敲门。刘翰林终于走出来了。他年约70岁,他带着惊奇的眼光注视着我们。当他明白我们的来意后,过了一会儿,他爽快地给了我们一个红纸包。我们向他告别之后,打开纸包,一下子富了起来,纸包里有40枚铜板。

    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小食店,不一会儿就饱餐了一顿,每人只花了4枚铜板。

    后来,我们沿路乞讨,农舍相隔二三里,讨到的只是些冷饭冷菜,半饥半饱的。我们深深感到,讨饭与在饭馆里吃饭是何等的不同!

    我们来到了沩山,找到一户人家,一对和善的老夫妇给了我们足够的饭菜。老人对我们说:“你们两个小伙子看上去决非乞丐,可为什么以乞讨为生呢?”

    “我们家境不好。” 毛泽东答道,“但我们想旅行,因此惟一的办法便是一路乞讨。”

    他说:“当叫化子没什么不好,叫化子总比强盗好得多!”

    “叫花子是最诚实的人,”我辩解道,“甚至比做官的都要诚实得多。”

    我们走了好几天才到达安化县城。由于饥一顿,饱一顿,我们很饿。一天清晨,我们身无分文走进一家茶馆,叫了茶和早点。吃过之后,我们商量如何去付款。我建议毛泽东留在那里记日记,我则到街上看看有什么法子。

    花了一个半钟头的时间,我只讨到21文钱。最后我们想出一个办法,用讨来的钱买些纸,然后写些对联,送给店主,这是一种知识分子的乞讨方式。

    在头一家店铺里,店主看了对联后,面带笑容地递给我4个铜板。我如法炮制,返回茶馆付了款。

    离开安化之后,我们到了益阳县城。我突然发现墙上贴着县长告示,我认识县长。我们俩决定去看看他。

    我和毛泽东找到了那个威严的衙门,向门房递上名片,并把毛泽东的名字写在上面,请求通报。门房仗势欺人,见我们是叫化子,硬是不愿进去通报,还粗暴地撵我们走。

    终于有一位长者进去为我们通报了县长。县长张康峰先生吃惊地问道:“肖先生,出了什么事?你们哪里来?”

    “我们从长沙来。”我把我们的想法与经历告诉了他,张县长款待了我们。3天后,告别时,张县长又送给我们4块钱以备急用。四五天之后,我们的行程结束,回长沙去了。(肖瑜 著《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 昆仑出版社)

    现在,如果说“补”要饭之“苦”,未免有点不识时代,都什么社会了,我认为也是不可能的,不过,这种精神、这种思想我们教育者的大脑里应该存放,倘若有朝一日对于个别不懂得劳动成果的重要孩子,在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尝试一下也无妨?

    4.“补”寒冷之“苦”

    还记得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故事吗?洗冷水浴,雨天去汀江游泳,故意到最繁华的闹市静心读书,不带任何盘缠到乡下行乞调查,那才叫真正的“吃苦!”教育呢!

    中国有句话“若要小儿安,忍得三分饥和寒。”

    不可思议的“裸身教育”,在日本的东京市郊的大二幼儿学校在二岁前开始实践一种“裸身教育”法。在暴风雪的寒冬里,一队队的儿童光着小身子在校园里奔跑。儿童们冻得边跑边扭动着身体,还不停地“咯咯”笑着。除了跑步裸身外,对于跳舞、唱歌、朗诵和敲鼓等他们也要“裸身”。这种煅炼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还是看一看他们的校长南界松基是怎么说的“这种煅炼能使儿童变得活跃,有朝气,体魄更强健,纪律性也强。(不可思议的“裸身教育”《早期教育(教师版)》1998年第3期)

    为什么日本人让中小学生下雪天穿着短裤在雪地走,定期有意不让孩子吃饱,适当地冻他、饿他呢?这就是我们中国的老中医养生秘诀“若要小儿身体安,忍得三分饥和寒”的实践者。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不做、非得胖了之后再花钱买减肥药不可呢。

    (5)“补”挫折之“苦”

    2012年7月9日的“大略网”报道了德州一位九中的学生,因为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与父亲发生了争吵,结果因为赌气,竟然一头扎进了河里面。(2012年7月9日)

    现在这种投河、跳楼想现象,我们经常可以在报刊、媒体上看到一些孩子动不动就离家出走、或自残、或自杀的消息,吓得家长、老师不敢教育——

    为什么有的孩子父母批评稍重些便会离家出走?

    为什么有的孩子与老师有点冲突寻死觅活?

    为什么有的孩子和同学有些摩擦就出现不良的情绪?

    为什么有的孩子自己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投河轻生?

    为什么有的孩子因为学校叫头发剪短点就跳楼自杀?

    为什么有的孩子一遇到困难或挫折就自暴自弃?

    为什么……

    我们面对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上升的趋势,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真的“伤不起”吗?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挫折教育没有跟上,落后了。

    青少年这些心理问题近些年更加突出,主要原因是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居多,没有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争斗,接受的是老师和家长的赏识教育,受的批评少了。

    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赏识教育的对象不分,以过分溺爱、不恰当的呵护来替代“挫折”教育,结果把子女变成了高智商、高脆弱、高敏感的“三高”孩子,承受能力普遍偏弱。

    使孩子们的情感很脆弱,自身承受能力太差,很难接受压力,这种孩子特别容易导致两极分化,要么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要么过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点打击,就会以自杀、自残、报复等行为进行自我否定,所以日常中,一定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所以说,没有挫折的人生不能算是美好的人生。

    俄国科学家列别捷夫也曾说过:“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所以,孩子的教育只有在“补”寒冷之“苦”、补”饥饿之“苦”、“补”挫折之“苦”的基础上,才能够学习好文化课。、

    敢问中国教育与学校教育路在何方?

                       全文完

    【注 《敢问中国教育与学校教育路在何方?》 系列博文  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在 中国教育人博客 【新阅读征文】 栏目设置:观察主见 【田园泥土香教育】 于2012-09-18 08:58 首发 于 中国教育人博客 且 今天 修改于 简书 】

    附录

    《敢问中国学校教育路在何方?》

    目录

    第一章 教育:是“分数”教育?还是“生命”教育?

    第二章 教育:是“枝叶”教育?还是“根基”教育?

    第三章 教育:是“择校”教育?还是“择师”教育?

    第四章 教育:是“差生”教育?还是“差异”教育?

    第五章 教育:是“补短”教育,还是“扬长”教育?

    第六章 教育:是“捕鱼”教育?还是“养鱼”教育?

    第七章 教育:是“教书”教育?还是“育人”教育?

    第八章 教育:是“补课”教育?还是“补心”教育?

    第九章 教育:是“复读学”教育,还是“下江河”教育?

    第十章  中国教育与学校教育之路如何反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树人教育ABC:赞一个
      • 教育人:有一种聪明叫“饥饿”,其实,“饥饿”疗法在医学上,有时还能帮助人治病。
      • 教育人:现在的孩子吃的好,吃的饱,可为什么却变得越来越胆小,越来越孤僻了,行动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与人交往,稍有不顺就大发雷霆,并做出一些让大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 教育的名义:孩子的教育只有在“补”寒冷之“苦”、补”饥饿之“苦”、“补”挫折之“苦”的基础上,才能够学习好文化课。
      • 路子歌:我个人观点,没有博到教育精髓。所谓吃苦不能故意吃苦,而是在知行中践行一件事的时候战胜自己的欲望和自我满足。
      • 秋干:写得太好了,与我想法不谋而合。现今的孩子虽然营养好,体形壮,但精神孱弱,真正有志气有骨气的孩子越来越少了!如果国家未来有危难,不知今天的孩子能不能成为国家的脊梁!现在的教育独缺劳动,孩子不能体谅父母艰辛,有和同学攀比之意识,并无对父母感恩之心,实在让人心凉!教育轻视体育,则不能培养孩子拼搏的勇气,坚韧的意志,可忧
        田园泥土香教育:谢谢精彩的评论

      本文标题:【原创】第十章 敢问中国教育与学校教育路在何方(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in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