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东北寒地建筑的“原真性”(《寒地建筑》)

东北寒地建筑的“原真性”(《寒地建筑》)

作者: 刘小博 | 来源:发表于2017-06-18 22:03 被阅读164次

    东北寒地建筑的形式语言与其文化积淀有着直接相关的因果承袭关系。历史上,东北寒地是远离政治中心的北部边塞,同时又是一个移民地区和开放地带,与内地始终保持着频繁紧密的经济文化交流,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其低于文明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汉民族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综合体”,具有多元的多流的特征,并处于持续的文化流变与文明融合过程中。

    相较于南方建筑强调与自然融合的形式语言,东北寒地建筑在形态上更多的表现为抵御自然的不利因素,实体量,封闭性,外张感,并无明确而具体的符号体系。封建社会末期西方列强文化的强势入侵给原本远离中原文化影响的东北寒地带来了巨大冲击,“外来移植,中介型变,中西交融”成为当时东北寒地建筑典型的地域特征,之后的日伪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也主要沿袭这种中体西用的创作模式,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建筑成为了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类型。以上三种风格基本涵盖了具有东北寒地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

    历史原因造就了东北寒地很多城市灿烂的欧陆文明,大众百姓,政府官员,设计人员头脑中与骨子里对于东北寒地近代特殊历史背景的怀旧情结是当今东北城市与建筑发展中一个隐含且重要的因素,他左右着人们的建筑审美并且直接影响到今天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以及对新建筑风格的定位。怀旧情结无可厚非,因为建筑不仅是为人提供庇护的栖居场所,更承载着使人找到归属感的历史记忆。但近年来,这种怀旧有时被“错位”地置于进步的名下,以向后看的保守取代向前看的发展,并以此体现和炫耀东北寒地建筑的地域性成就,由此出现的一些失去以往浓郁历史感与场所感的“赝品”式建筑,导致了城市风格的危机。

    文脉是一个具有包容性与多义性的概念,建筑文脉的传承与发展并不是对古典文化的回归或是乡土设计,也不是对全球化趋势的抗衡或排斥外来文化的参与。建筑的地域性是建造活动中各要素与地域之间依存与对应的关系,是在特地空间和时间中的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经济技术和社会需求等地域环境下的建构模式。东北寒地质朴原生的乡土建筑与后发外源的洋化建筑之所以有蓬勃的生命力,在于他们充分真实地应对了自然条件的限定,资源水平的制约,并深入与广泛的建立了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层并联,他们并非简单的保持着某种外在的建筑样式,而是在内部的发生机制上产生出适宜此时此地的特定条件的发展策略。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新旧建筑不断建构新的对话会给人们新的体验,建筑历史就是在持续的新旧对话中,实现了体验的不断生成和意义的不断增值,最终得以延续。原真性的核心思想是对人性的关怀,对现实的回归,而自然意境的表达,欧式语汇的转译,城市记忆的延续,现代品质的诠释。

    1.自然意境的表达

    东北寒地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西北东三面都被低山环绕,城市建设用地较为理想,丰富的河流,广袤的森林,肥沃的黑土是本区域自然景观的综合标志,提及东北寒地,人们自然会想到泼墨写意般粗狂奔放的白山黑水关东风情,独特的地域条件滋养了东北寒地建筑质朴厚重的气质和舒展大气的表情,同时翻译哦那个了严酷的气候因素,特殊的自然环境对其文明的重要影响。

    寒冷的气候带给东北四季分明的季节特征,漫长的冬季使得人们对阳光、温暖的渴望尤为强烈。扎根于东北寒地的建筑应该如同蓬勃的生命体一样,生于大地,长于阳光,表达一种自然天成的意境,使人体会到破土而出的生命气息。

    2.欧式语汇的转译

    当我们经历了对“仿欧”建筑深刻的批判与思辨之后,建筑理论界又出现这样一种观点,视“欧式”为洪水猛兽,仿佛“欧式”就是“赝品与拼贴”的代名词,这样就走入了矫枉过正的误区。东北寒地近代丰富的洋化建筑作为印证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我们应当珍惜的客观存在。

    理性辩证地看待东北寒地近代的欧式建筑,它的确有某种能够触动民众心灵,使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形式语言,其所反映出来的创新意识,新旧思潮之间的协调机制,对寒地气候的积极回应是东北寒地建筑地域性的本源体现。但就其繁琐的装饰性语言我们已经不必再去克隆模仿,取“欧式”之精髓,以锲入的方式进行欧式语汇的转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作途径,是对东北寒地城市空间环境与文化语境客观真实的应答。欧式语汇的转译重在神似,以形式语言与功能建筑的契合为基本原则,注重肌理,空间,尺度,色彩,细部的协调,结合现代技术与构造方式,采用象征,抽象,隐喻等方式使建筑更具典型性,形成新语汇,切不可随意混搭或完全复古。

    3.城市记忆的延续

    历史上东北寒地的老工业区曾经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随着社会与经济的转型,那个年代的很多工业建筑已经失去了原有功能,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人们遗忘,变得消极破败,我们不应粗暴的抹杀那些承载城市记忆印证历史发展的宝贵遗存,而应当将建筑保护与人们对新生活的需求结合起来,经由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的重构,可形成东北寒地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建筑语汇,更能传递民族性格。

    4.现代品质的诠释

    东北寒地建筑创作应立足当下,更要面向未来,在传统思维中寻求突破,在现实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勇于创新,由于自然气候原因,东北寒地建筑的创作注重实体,少有南方建筑气韵流动的空间氛围。随着建筑材料与建构手段的不断发展,东北寒地建筑不再局限于厚重敦实的形态与封闭内向的环境,更重视典雅品质的塑造与生动情趣的刻画,并满足建筑功能的时代拓展以及人们多样的情感需求,可以大胆的尝试新技术主导下的建筑创作,关注由固化的秩序绝对的理性转向动态的复杂性演绎,以流动黏性的形体特质取代以往的硬边几何逻辑,这样的创作理念会使空间的流动性,界面的拓扑性,形态的表现力得到充分拓展,但需要指出的是一定要立足现实,不要天马行空走入极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北寒地建筑的“原真性”(《寒地建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jw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