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曾经说过:“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没有极限的。”
正是这种没有极限的向往,让华为产生了强大的创新驱动力,最终让华为屹立在世界之巅,巍峨不倒。
这句话放在教育上同样适用。
教育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塑造,没有极限。
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无限的可能、无穷无尽的能量,而教育的职责也正是指引孩子发现这些可能,找到这些能量。
如果把孩子比如成一个能量球,那么教育就是一个火种,教育的职责就是通过一个小小的火种,点燃孩子身体里无限的能量,让他绽放光芒发光发热。
那么,既然孩子本身就有如此多的能量,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孩子本身就足够强大?
当然不能。
林老师最近发现小凯上课总是没有精神,经过一番询问,小凯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原来,小凯的爸爸是军人出身,对小凯的要求很高。
每天早上五点,爸爸会准时叫小凯起床,然后就是每天都要做的“三公里晨跑”。
而下午放学之后,爸爸也会安排一系列的体能训练,锻炼孩子的意志力。
这让年仅七岁的小凯有些吃不消。
不过,懂事的小凯最后是这样跟林老师说的:“我不想让爸爸失望。”
面对这个事例,你是怎么想的?
是爸爸对小凯的要求太高了?是小凯本身有反抗情绪,只是没有表达出来?还是爸爸采取的方式不对?
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我们很容易发现:小凯爸爸的“力度”过头了。
虽然三公里并不远,但对于一个只有七岁的孩子来说,他能承受的住?何况三公里晨跑只是其中一项。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意识到:爸爸对小凯的“极限”认识不足。
从小凯爸爸的角度来看,他无疑是在帮助小凯挑战自己,通过不断的挑战,来实现能力的提升。当然,意志力的提升也是小凯爸爸注重的内容。
但从小凯的角度来说,这似乎已经超过了自己的极限。
第三,仔细品味我们还能发现:小凯的失落情绪并不在于爸爸给他的压力,而是来自于对自身能力的否定。
在小凯的认知里,爸爸的这种锻炼方式是对的,而自己无法承受,源自于自己能力不足,因此对自身产生了质疑。所以他没有说:“爸爸要求太高了。”“爸爸太强硬了!”他说:“我不想让爸爸失望。”
不能把握孩子能力的极限,就会做出“过分要求”,这种过分要求会产生哪些不好的影响?
1.丧失自信
过分的要求导致孩子无法完成要求,直接导致自信心的衰退。
要知道所谓的锻炼,一定是在孩子能力之内,能做到的挑战,才叫锻炼。而在孩子能力之外的,不仅无法实现锻炼的目的,还会极大的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面对你的所谓锻炼,孩子的内心只会不断的反问:“为什么我做不到?”
2.精神层面的伤害
就像事例中提到的,小凯长期接受爸爸的残酷锻炼。身体上的疲惫,会直接影响精神状态。而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精神状态持续衰退。加上无法正确理解爸爸的用意,心里上必然产生矛盾和曲解,最终造成精神上的伤害。
孩子心里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好累,爸爸的要求为什么这么严厉?他不爱我?”
3.背离最初的目的
小凯的爸爸如此严厉的锻炼小凯,无疑是为了提升小凯的抗压能力、意志力。
但结果呢?恰恰相反,孩子在不断的自我审视中,发现的只有问题和不足,脆弱的内心长期经受这样的考验,必将导致承受能力变弱,意志力不强。
所以说,不能把握好教育的“力度”,你所谓的锻炼非但不能起到锻炼的效果,反倒会激发更多的负面影响。
要想把握好教育的“力度”,一定要对孩子能力的“极限”有所把握,这样对孩子的锻炼才有意义,才能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
也只有这样的锻炼,才能称得上合理的“挑战”。
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通过挑战,每天进步一点点,进而逐步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完成“挑战”?或者说,在锻炼孩子提升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内容?
1.重点在于养成习惯
锻炼会让孩子获得短暂的提升,而只有形成习惯,才能不断的提升孩子的能力。
小凯的爸爸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每天都会带小凯晨跑,每天都会安排一系列的训练内容。
在这一点上,小凯爸爸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
当然,小凯爸爸也有理解偏颇的地方,那就是没有把握好锻炼的强度。
2.把握好锻炼的强度
我们都想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强,越来越优秀。但你要知道,强度过高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会产生反叛心理。
当然,过低的强度也不能称之为锻炼。
强度多大才算合适?刚刚超过孩子的正常水平,在合理范围内的,就是适合的强度。
比如,孩子以往一天写十个字,那么十五以内就算是适合的强度。二十就稍显过分,而五十一百,那绝对是不可行的。
3.通过孩子的反应,反观问题
锻炼强度是不是高了?锻炼的方式是不是不恰当?
孩子的反应就是最好的说明。
最直观的表现,拿晨练来说,我们想要的是提升孩子的意志力,可几天下孩子的情绪低沉了,状态消极了,问题不就出来了?
4.把握好节奏,重视劳逸结合
有人说既然锻炼要养成习惯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必须每天都要锻炼。
其实并非如此。
根据孩子自身的身体条件,接受能力、意志力的程度,合理的把握节奏,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就比如小凯的爸爸,是不是两天一次锻更更好一些?如果小凯的体格本身就不好,那么三天锻炼一次又有什么不可?
频率过高,孩子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抱怨,对于锻炼本身并无益处。
总的来说,教育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把握好恰当的“力度”。就像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那样,“因材施教”才是最正确的教育方式。
不能因为渴望看到孩子成长,就盲目的增加锻炼的强度,这最终只能成为孩子的负担,成为教育的负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