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369748/40e7ec8038b36869.jpg)
1.
开学的时候,在新生报到处遇见一个女生,齐肩的短发,在从窗户格子里溜进来的金色阳光照射下,细细碎碎的,发梢微微向内蜷缩,一低头,就会轻轻地触着嘴角。
她抬头看我,告诉我如何填表格、领开学资料。我瞧见她的眼睛,像一泓溪水清澈灵动。
其实,那一瞬间,我就喜欢上了女生身上这种很纯净简单的气质。也可能是由于近年来自己也是短发,所以对于短发姑娘都会有一股没来由的好感。
我以为她是我学姐,没想到是不同专业但同班的同学。
她担任班级的团支书。我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不喜欢和当官的同学打交道,总觉得有什么荆棘搁在中间,稍微跨过去一点会刺得人生疼。
有一天下课,我等电梯,她突然叫出我的名字,然后笑着说,和我一起去图书馆。
她一路都在和我聊天,说一些琐琐碎碎的日常,很亲切。
这次中秋节,她发微信说,给我带了一个自己手工烘焙的月饼。那时候我在图书馆,晚上回去已经十点了,她站在宿舍外,把蛋黄肉松月饼拿给我,然后告诉我,她把头发做了软化,现在感觉特别难看,像那个胡兰成。
我被逗乐了,笑着说,好像是有那么一点点。
之后,她如果去图书馆看见我,离开时会主动和我打招呼。
2.
我还是和以前一样,不善交际,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都不会说,不是因为不敢,而是因为怕麻烦。
总觉得,有相互之间吵架的时间,我不如用在看书上,更有价值得多。
但现在,又和以前有一点不一样。
以前是,想和别人交朋友,想维持不错的人际关系,做那种走到哪里都受欢迎的人,可那时候是整个人是自卑的底色。
现在,不怎么熟络人际关系,是因为看透,是因为对于人际关系分清孰轻孰重。
有一个词叫做同类相吸。如果你身上拥有一种好的品质,比如自信、独立、刻苦、勤奋、优秀,那些同频的人自然而然就会与你邂逅,而不是自己一味地往不适合的圈子里凑。
3.
以前,在专科的时候,我自卑又怯懦。
我记得,刚上大学那会,老师有一个课题项目,需要学生参与,所以班上稍微有些干部职务的同学都参与了。但还需要一些其他的同学,这个时候就是相互推荐嘛,而推荐的那么一些同学,都是大家在一个圈子里玩的。
其实,我当时也特别特别想做,但我不属于那个圈子。
即使假装你很自信,别人也会一眼看破你,你隐藏在骨子里的懦气,那份不善人际的呆气,别人是看不上的。
其实,大学不是社会,有时候却胜似社会。
后来,我上了本科。在本科学的是我喜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以每一门课的作业我都会格外认真地去做。
有一次,美学老师布置我们看李泽厚《美的历程》,那本书我从头到尾看了三遍,查论文做思维导图和PPT,主动在课程做30分钟的分享,被老师当众表扬了。
自那以后,我知道我也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好我想做好的事,而不用永远坐在台下眼巴巴地羡慕别人。
文学理论课讨论陈忠实的《白鹿原》,着重围绕三个问题做发言交流。当时,我自己准备的是第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交流的时候班上几个平时比较能说敢发言的人都在那里争论不休。
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我站起来发言,一开始可能有点紧张,老感觉说话的时候舌头有点打结,我听见下面有女生在窃窃地笑。
我花了几秒钟的时间调整了一下情绪,慢慢地有条有理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摆观点,做论证。
差不多15分钟,我发言结束,发现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在盯着我看。
老师问,你们谁还有要说的。
我看见班上的同学都低着头,没有一个人敢发言补充这个问题,或者能够对我的观点补充些什么。
后来,教文学理论的老师在班上表扬了我,她对班上的同学说,我为了学好文学理论,每天课后都在狂补理论,看了不少的书籍,进步很大。
那节课后,老师私发微信给我:不错,加油!
也就是本科,我发现其实我不用刻意地去像以前那样去接近想靠近的人,她们就会主动和我打招呼,和我交流。
原来,当别人看见你的闪光点,自然而然就会尊重你,靠近你。
4.
曾经,我也试着以一种功利化的想法去靠近一些很优秀的人。
可是后来,我慢慢地觉得,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利益对等的关系。
健康良性的人际交往一定是双方能力都相称的基础上,就像谈恋爱一样,其实我们在人世间寻寻觅觅的那个“ta”不过是另一个“自己”,所谓的遇人不淑,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己。
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不会有人愿意俯下身搀着你一起往前走,而是你有了和别人同样的高度,别人才会愿意和你手拉着手探索更多康庄大道。
很多时候,所谓的人际关系是一个特别“虚”的概念,甚至是一种伪关系。经济建设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用在人际交往上简直再恰当不过。
说得直白一点,你的经济能力,和别人不在同一个等级;再或者,你无法让别人打心底里认可你的能力,别人为什么会愿意用自己的资源去帮助你。
所以,想要拥有什么氛围的人际关系,就先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请记住,人际关系中,自己永远是最核心的要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