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次的叙事读书会分享的几位伙伴的主题很相似:如何爱自己。爱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有的人是不懂得爱自己的,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付出,对别人很大方,对自己很苛刻。有的人是不敢爱自己的,担心被别人说自私。还有的人有条件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但却因为从小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而亏待自己。
我的母亲幼年丧父,很小就要帮外婆照顾最小的舅舅,小学只读了两年就辍学。年仅17岁就结婚,生养四个孩子坐月子都没有人专门照顾,基本都是在第四天就开始做饭、洗尿布。拉扯大几个孩子后,又帮助我带了2年女儿,帮哥哥带了5年侄女,今年9月又回乡下照顾生病的父亲。在我的记忆里,母亲还照顾过生病的爷爷与外婆,她的一生都在不断地付出。
小时候觉得母亲脾气暴躁,经常与父亲吵架。后来她离开乡下帮我带女儿,与父亲的关系开始改善,性格也开始改变。不再风风火火,脸上多了笑容,对我们买的衣物、过年送的红包开始坦然接受。其实很多时候她都将那些钱给孙辈们买玩具或零食了,有时还偷偷地给零花钱。今年夏天母亲买了一条白色的裤子,搭配一件花衣服,感觉年轻了5岁。尽管她已经满头白发,平时出门都会注意穿戴整齐,也时常提醒父亲出门在外要注意形象。
母亲爱自己不仅体现在舍得吃穿了,还体现在不再长时间生气了。以前她与父亲吵架后会冷战几天,现在她会当面或打电话跟我们吐槽,讲完之后还是会尽心尽力照顾父亲。也许是上了年纪看淡了很多事情吧,虽然她很牵挂侄女,但还是选择留在乡下照顾父亲。现在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天晴去山上背点柴,下雨在家休息,晚上早早吃过饭,与邻居聊聊家常,看两集电视,早早睡觉。不再如以前一样舍不得电话费等我们打电话,而是会隔三差五地主动打电话问我们的近况。
也许是从小受母亲的影响,我在婚姻的前十年也是过度的付出,心中有很多委屈无处倾诉,有时会在女儿面前抱怨婆婆与先生,当时没想到可能会对她产生负面影响。那些年的自己,就如一头困兽一样,冲不破情绪的牢笼。2013年11月份生病住院一周,有一天躺在病床上回想自己的前半生,终于明白如果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只会失望,能陪伴自己一生的人只有自己。
出院后决定开始学习心理学,学生们好奇我上课时面对违纪的人不再生气,而是能心平气和地沟通。学习心理学半年,我的神经衰弱不治而愈。备考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那一年,每晚哄睡女儿后学习到深夜。为了保证女儿的营养,一日三餐亲自做,有时上晚自习课间休息还要电话辅导女儿的作业。那几年虽然很忙碌,但过得很充实,也很自在。因为搬出去租房,少了婆媳矛盾,有了自己的物理空间,也守住了心理边界。
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总想去改变先生。后来他在家的日子,晚上我看书、听课,他玩游戏,我们互不干扰。家务分工,我不再一个人包办。开始他有过抱怨,我没有妥协,说明我的时间也很重要。也许爱自己是从家务分工开始的吧。记得在2015年生日那天,我特意在午休时间上街买了个包,晚上做了喜欢吃的菜,给父母打了电话。女儿送了我一个小礼物,先生不记得我的生日我也不生气,自己觉得开心就好。
2016年二孩政策实施,开始我是心动的,我想让女儿有个伴,女儿担心我高龄生育风险大,但没有反对,将决定权交给我。先生开始不同意,说很麻烦。后来公婆催生次数多了,而且让女儿动员我生弟弟,弄得女儿情绪波动很大。我是很喜欢孩子,也不怕再经历一次生产的痛苦以及养育的艰辛。但我无法忍受被当做传宗接代的工具,也不想因为生二胎而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虽然我现在看到小婴儿会忍不住去逗,但不后悔不生二胎的选择。我不想因为要做妈妈,而忽略了自己其他的角色。
爱自己,不只是在物质上善待自己,更需要看见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看见自己就是疗愈的开始。以前简单地以为爱自己就是给自己买东西,就是不想做家务窝沙发上追剧。后来发现,买回来的东西很久不用,追完剧后还是要做家务,该做的任务反而积压太多而更加焦虑,甚至更自责。
最近复训两年多前的“疗愈内在小孩”的课程,老师解读了怎样做才算爱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如一个五彩缤纷的玻璃球,不同的人从不同侧面看到的是不同颜色,部分有色盲的人看不到某些颜色,爱自己就是知道自己是五彩的,不会因为别人看不到自己的颜色而否定自己。
爱自己还表现在接纳自己不完美,坚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接纳自己可以有负面情绪,可以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是负面地表达情绪。
爱自己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需要一生去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