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戎
我连着忙活了三天,终于在报道时间前把房子收拾好了。
这房子还是兄弟找的,两个上班的地方离得不远,就租在一起,也能缓解我毕业第一年的窘迫。
对于这座城市的印象,还是无数次奔波考试留下的了,像彼此的过客一样,总感觉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接触一座新的城市。
我想过我那些到北上广深以及其他大城市工作的朋友,他们应该没有像我这种排斥心吧,不用像我一般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克服莫名的恐惧。
那年只身一人辗转重庆到河南读书,在洛阳生活了五年,第一次看见火车和坐火车,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要在外面生活那么久,第一次去接受不同地域文化和食物。
但那五年仿佛就是弹指一挥间,并没有像现在多余的纠结,也许真的是认定了的东西,总能让人充满义无反顾的决心。
不敢去面对和充满质疑,是对自己的不自信,也是害怕能力不够的表现,如果我们只能接受小城市的压力,那怎么能在大城市过得轻松。
在我父母看来,毕业两个月,从四月份考到八月份,十家单位,最后总算落得好的结果。
无论是在何方,有一个落处总是很好的。
前些年总有人在谈论是否应该逃离北上广,这对于我这在二线城市读书的人来说,是否选择去一线城市奋斗才是问题。
我问朋友你在外面过得怎么样,也许他不会直接给你答案,但他应该会告诉你在外面有哪些哪些的好,生活久了就回不去了。
我问朋友你在老家过得怎么样,这也许也得不到答案,因为那座城市你生活了六年,你见惯了亲朋上班和下班后的生活,答案了然于心。
在家待业和朋友小聚,饭桌间除了悉数当年中学时期的囧事,谈得更多的是这片方圆之地的变化,眉笑颜开间能看出彼此对这里的热爱。
小城市的飞速发展,也许是更多大学生选择回家的直接原因,纵使没有大的商圈和娱乐城,但随着高速铁路高铁等交通设施的完善,拉近了与大城市的时空距离,只要有时间和金钱,出行深造和玩乐并非是问题。
许多能接收回小城市的朋友,并非像前些年很多帖子说的是家里人怎么怎么想孩子毕业回到自己身边,现在更多的都是年轻人自己的选择。
愿意回到家乡的年轻人,都对那片养育过自己的土地饱含深情,更希望与亲朋在这座熟悉的城市变老,让父母老有所依。
我总算是要在深根省城工作,但是为什么有时会忍不住去想,我为什么要来大城市?
从两个角度谈无非是,对自己接受大城市生活的技能和接受度没有信心,还有对那片我所深爱的土地和亲朋的不舍。
父母在不远游,游则有方。这已经不是阻碍子女是否远游的理由了,现在太多的父母和子女都不再被传统观念的约束了。
我们都是自由的,有义务和权利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你可以在小城市少找点钱过压力小的小康生活,你也可以在大城市多找钱过富饶的充实生活,这都没有错。
我搬进出租屋的那天,看着一片狼藉的房子,第一印象就是还是在家里好,什么都不用就可以直接去上班,甚至不用在城里租房买房都可以。
收拾房子的三天,我和兄弟都累得够呛,他们小两口是在这座城市生活习惯,所以根本不会像我有着排斥感。而我是这三天里无时不刻是想立马拉着行李箱坐早班车回家的那种。
但是,我不能。如果一如既往害怕接受新环境和不去学习新技能,畏首畏尾,总是一颗玻璃心的话,那永远都不可能成长和有突破
不是不够努力,也没有放弃奋斗,仍然热爱着生活,仍然对未来心存期待。但我终究还是一个普通人。
在巨大的现实落差面前,我们是有多渺小,也有多无能为力。即使我们用正确的方法,拼尽全力,也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如今选择来到大城市,也是一种妥协,如果像很多朋友那样一次就考上家乡好的单位,那也不用经历在大城市间辗转考了十来家单位。
妥协是对自己的一种交待,也是对父母这么多年厚望的宽慰。
终究是一个普通人,但不代表不去奋斗,不去满腔热血的工作,所有的逃离和接受都应该是一个过程,我应该试着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每一段的人生,都要有一种不虚此行的感觉,走过就是值得,存在即是合理的。
东野奎吾说得好:**所谓活着并不是单纯的呼吸,心脏跳动,也不是脑电波,而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要能看见自己一路走来的脚印,并确信那些都是自己留下的印记,这才叫活着。 **
姑且不再去想为什么,妥协后更应该是明天的披荆斩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