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老师上课时曾经讲过一个例子,说:“人为什么要做心理咨询?”就比如,一个碗柜里装满了碗,因为碗没有放好,如果打开碗柜门,里面许多的碗都要掉出来打碎了。心理出现问题就像这个碗柜里的碗,想拿出一个碗用,又怕打开碗柜门许多碗都掉出来打碎了,长时间的心理纠结,就钻进了牛角尖出不来,心结打不开也就出现了心理不健康。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其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假如有一个人伤害了我们,可是伤害我们的人不向我们道歉,这就会给我们造成心理阴影、产生了隔阂,对这个人也有了心结打不开,除非这个伤害我们的人能向我们道歉才能释怀。
如果心理正常且健康的人遇到这样的事,会认为伤害自己的人虽然伤害的自己,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已经成为过去,不会把这种愤怒和伤害带入到以后的生活中,慢慢地会放下这件事。
而心理正常但不健康的人遇到这样的事,会一直从伤害中走不出来,内心愤恨难平,长时间的负面情绪让自己不能自拔,把自己的不好都归咎于这个人带给我们的伤害造成的,出现了心理问题。
如果这个被伤害的人能够得到更多的体谅和共情,那么他的内心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矛盾与纷争。
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要在与他人相处时,能够体谅对方的感受,有共情能力,能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共鸣。
既然,共情能力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那么,什么是共情呢?
就是能够分担,真正能体谅且想弄明白他人究竟经历了什么?正在经历什么?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首先,能分辨他人的情绪。
觉察并且判别他人的喜怒哀乐,这看似不难,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
其次,能进入他人的情境,感受他人的情绪。
在分辨他人的情绪之外,共情者需要抛开自己的内部参考体系,进入他人的世界里,揣测对方的感受。
能够分辨他人的情绪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是与他人共情的必要条件。除了这两项前提以外,我们还要有与其他人共情的方法。
第一, 学会换位思考。
能从对方的角度为对方的行为寻找合理性,以最大限度理解对方。
第二, 学会倾听。
全身心倾听对方的表达,不仅要倾听其表达的内容,还要观察对方非语言行为。全神贯注不打断对方讲话,不作价值判断。努力体验对方的感受,及时给对方语言或非语言的反馈。
第三, 谈感受。
多问对方的感受如何?帮助对方宣泄情绪。
第四, 谈具体。
针对对方的叙述,多问“你可以说得具体些吗?”或者“你可否举些例子?”帮助对方理清思路。
这些方法会帮助我们掌握如何与他人共情,发展出体谅他人、感受他人的能力。
在人际关系中,共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解决分歧、化解冲突,还能促进家庭和谐、亲密共处。
共情能力也是一种爱他人的能力,让我们能够抛开自己的私心,先为他人着想,关注他人的感受,把别人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拥有这样的心态,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人际之间相互的吸引,是与他人之间在情感上相互喜欢、相互需要。当我们拥有了共情能力,我们就能够体谅他人的感受,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人成为心灵上的朋友,从而拥有美好的友情、爱情和亲情。
在网络上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人际交往能力,其实是忘掉自己的能力,当你满脑子想得都是别人的时候,你们之间已经没有了距离。
有此感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实就是心与心的距离。
我是不惑青莲︱推荐看过的好书,终身读书,终身写作,持续成长,实现自我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