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幸福课导师泰勒·本·沙哈尔说:“我们的生活太忙碌了,总是想着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事情,从而忽视了体会快乐。”
生活中有太多美好的东西,可是如果拥有了太多,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正所谓凡事皆有度,多则劣,少则精,过犹不及!
01、量影响质
诺贝尔奖得主,以色列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他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来成为积极心理学家)进行过这样一项研究,他希望研究一天内妇女的情感、感情经历。
他让一些妇女在经历了某些特定的事件后,对此经历做出评估:刚才的感觉怎么样?
这些经历包括工作、购物、与亲密伴侣、孩子共处时光、与朋友共进午餐等等,评估一天内她们的心情。
结果令人惊讶,这些妇女并不特别享受与孩子共处的时光,这一结果让Kahneman很吃惊。
他和合作者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妇女并不是不爱她们的孩子,她们很爱孩子,对其中大多数人来说,孩子是她们生活中最有意义、最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她们与孩子共处的经历通常并不愉悦(这是快乐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有意义但不愉悦)。
为什么呢?
他们进一步研究揭露了确切的原因。
因为这些妇女与孩子共处时并不是真正全身心与孩子在一起,可能同时还在打电话,或者写邮件,思考上班的事,或者做家务。
她们一心多用,并没有全身心与孩子在一起。单独来看,她们可能更乐意与朋友讲电话、工作、思考工作或者等一下要做的事。这些活动单独发生可能很有趣,但是同时发生,就乐极生悲,量影响质。
接下来我们做个类别:
想想你闭上眼睛,全神贯注地,听你最喜欢的音乐,然后从1到10打个分数,绝对是满分10分,你深受感动,灵感迸发。
然后又开始听第二喜欢的音乐,你全神贯注地听着,然后从1到10打分,没有第一首那么高,但也有9.5分。
接着,为了达到最大的效果,你把两首歌同时播放,结果怎样,19.5分吗?不,不是10分,连5分没有,纯粹是噪音。
这就是现代生活,我们进行各种活动,生活中有这么多美好的东西,但是又多过头了。
过犹不及,多则劣,少则精!
02、时间充裕往往容易获得幸福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Tim Kasser做过一项关于时间充裕的研究显示:
物质充裕对于我们的幸福感影响不大,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外,几乎不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但是,的确会影响我们幸福感的是"时间充裕"。
因为,当时间充裕时,我们能充分享受手头所做的事,而不是东奔西跑,压力巨大。
那么如何保持“时间充裕”呢?还记得积极心理学提问的方式吗?
对,看快乐健康且成功的人士是如何保持“时间充裕”的?
这一问题一经抛出,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回答:
其中一种回答是,聚焦工作、聚焦休整。
英语语言中最短的,但人人害怕的单词是"不",无论是对寻求帮助的人说不,还是对眼前的机遇说不。
因为我们对某些机遇说"不",对某些提议说"不"时,其实是对自己说"是"。
那如何选择对什么说"不",对什么说"是"呢。很简单,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简化,宁缺毋滥!
而简化的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宜的简化程度。
因为过于简化,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忙碌紊乱,我们会不快乐,缺乏创造力、效率低下、精疲力竭,但如果我们什么也不做,那也不好,我们同样会不快乐,没有效率、缺乏创新。
所以JP Morgan曾说:他可以在9个月能完成一年的工作,但不能花12个月,因为需要休息时间。
另一种回答是,生活要简单、再简单、再简单,我们要关注可持续增长。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人这一生,我们关注的是可持续增长!
所谓可持续增长指的是:我们努力奋斗、竭尽全力、给予自己一定压力、然后通过充分的休整得以恢复。
因为如果不恢复,那就无法持续,会出现焦虑、抑郁、疲惫等等情绪。
所以,生活中经常问问自己,我的生活需要简化什么,哪些还可以再简化!
03、写在最后
多则劣、少则精,过犹不及!
聚焦工作、聚焦休整;生活简单、再简单、再简单,关注可持续增长,继而确保自己的时间充裕,如此获得幸福的人生!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
点亮再看,与朋友共勉,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