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这是柴小江19年读的第3本书。
昨晚把书看完后,不自觉或者说下意识之下,拿手机排下书的封面,并发到了一个写作群。
现在回过头来想,可能是读到一本好书后,最自然的表达方式。
分享的本质,就是把愉悦、自豪、满足等正面的感觉,转播到周围的人。
好书评,同样如此。
01 一句话,解开了我一直以来的疑惑
书中提到: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自己没有的东西,会感觉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仍然会安分守己地做自己。
自信的人,我是吗?
如果拿这句话来反省现在的自己,可能基本符合。自信的人,往往内心非常强大,不会被外界的评价和诱惑,打乱自己的节奏。
很久之前,很容易被他人给我的一句评价,而产生情绪上的改变。别人给一颗糖,会高兴好久,打一巴掌,又会小郁闷一会儿。
当一个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都再被别人操控的时候,他就活不成真实的自己。
[原则]
①做个内心强大的人,明确自己的目标,安分守己的聚焦到实现目标的过程。
②情绪挥别周遭的事物影响,不可避免,但却有高低之分,有长短之分。保守内心的安静,才会观察到别样的世界。
02 信仰没有修行,等于空中楼阁
书中提到:信仰,最有价值的力量就是实践,在佛经经典中,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深这两个字就是强调实践,单成为一种知识没有意义,反而会成为沉重的包袱,甚至一种智障。
我一直很喜欢邢星这两个字:行深,就是在实践中持续精进的检讨自己,是不是做到位了,有时候做到了,但可能,就是不够深。
信仰本身具有非常强大的实践力量,哪怕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信仰,譬如说我观察父母在他们青年时期培养成的,晚上9点上床,早上5点起床的规律,这看起来好像是很简单的信仰,可是当他80岁还这么做,一辈子都这么做,就是一种信仰,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他都觉得这是他必须遵守的信仰,让我很佩服,这就是心声。
去过一趟青海湖,路途遇到到很多在高速公路上骑行到西藏的人。你很产生敬敬佩之心,不但是骑自行车本身,主要与他们践行信仰的过程有关系。
骑自行车的人随处可,想去西藏的人也随处可见,可是真正践行骑行到西藏的人,在你周围能有几个,你敬佩有些人做到了,归根结底,就在敬佩他们践行信仰本省的力量。
[精要]
信仰,只有在践行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力量。
03 把自己活成经典
一个信仰,好与坏、是否牢靠,与个人的思考和践行有关,上面提到了践行,践行中思辨,也同等重要。
思辨能力,不是大学毕业、研究所毕业或者功成名就的人就具备了,事实上,很多社会背景很好,学历较高的人,都因为信仰迷失而成为受害者。
知识并不等于智慧,这是没有办法解答信仰的问题,刚提到说信仰跟怀疑有关,一个真正信仰,真实信仰,一个值得考验的信仰,会在不断的质疑中,不断的变得强大,而不是土崩瓦解,相反,因为被怀疑跟质疑,信仰会变得更牢靠,最好的信仰一定是经得起所有人的怀疑。
这段时间,读书过程中也有同样的感悟。如果你不知道该读什么书的时候,可以先从经典看起,经典的书,就是严格经过无数人考量后,传承下来的,书中表达的信仰,可不断的知道读到这本书 的所有人。
[精要]
把自己活成经典,不断的了解自己的信仰,不断践行信仰,不断的删除、增加和优化信仰。
04 修行,不要用一种唯利是图的方式
通常,修行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自己在修行过程里面,不管通过哲学的修行、宗教的修行,或是简单的冥想,感受生命的一个反省过程,忏悔中带有进步。
可如果大家都是急功近利的说,修行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修行?修行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得到什么,全都是功利的,全都是唯利是图。
修行,本身就已经被误导,跟炒股票、炒地皮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获得一己私利而已。
[精要]去过一些寺庙,看过很多出于各种目的祈祷的人,我也不例外。在祈祷什么?总归是一些我想要……、我要得到……、我要成为……之类。
而本文让我感受到的是,修行是自我反思、反思身体、反思行为、反思过往过程。
05 确实不是信仰,是反思
在这个时代,文化传播者,应该比一般的民众更多一点反思和思考。
当精神太空虚时,只好随便抓住一个东西来补充。好比一个人在汪洋大海里浮沉,任何一片漂浮的木头,都想牢牢抓住,他没办法判断这块木头的本质。
所有的宗教最后都是教我们从自己身上找力量,可是在一个精神空虚的年代,又突然遭遇变故,比如说亲人的生病或者车祸发生,难免会困惑迷茫,不知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就会想要,祈愿些什么东西?信仰些什么?任何一种接近他的信仰,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他都会相信,这是一种情绪性的反应。
[精要]遭遇过一次最重要的打击,2分只差,失去读博的机会,18年的这个事情,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苦心经营3年的研究生生涯,就此宣告结束。
那段时间,就想通过读一些书,获取一些能量。但现在反思后觉得,能量是你在日常践行的结果。并非,你缺的时候才想到随便抓住一颗救命稻草,而是需要你不断反思过往,总结出一些类似原则标准。
06 物化的你,快乐是泡沫
买房子的看法,你要买一栋房子,住在这栋房子里,可以让你感到快乐,因为房子是供你生活的安全感,或是提供你视觉上的享受,你可以看山看水,感受周围环境,带给你精神上的满足,这就可以考虑买。
相反,你买一栋房子的原因,只是因为这个地方要修地铁、房价要涨,或是这片的房子,值得投资,前途看好,这就是一种物化,房价不是由你主控,你是被物质所掌控,你是被物质所拥有,你是被外面的世界所主控。
[精要]人活着,是为了一不留神,掉入到物化的大环境中,让后按照这个环境给定的一切,发展演变呢?
还是做命运的主任,倾听内心的招呼,了解自己的一切,让自己的心情始终富足、始终不被物化的世界影响。
你快乐,不是因为房价突然上涨了一些,因为上涨就意味着有下跌的时候,这个是社会规律,历朝历代兴衰沉浮,都是这种规律。
但你的快乐,是出于本心的富足,那就拥有会快乐,因为这一切都是由你掌控。
07 重要的不是要多少,而是不要多少?
一个人遗失了包包,被另外一个人捡到,捡到包的人不认识包包的主人,可是从包包里的东西,如信用卡,一点钱,还有一些零乱的字,就能推断出这个人的人生线索,有时候我看自己的包包会吓一跳,怎么东西这么多,像夏天的时候,我会抽空去游泳,包包里会装着泳裤,太忙太烦时,包里会越来越复杂,包包里的东西越来越多,到了后来,我才觉得,人大概到了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
[精要]李健是我喜欢的一个歌手,成名后的他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不是把生活填满了工作,而是想方设法做一些减法,尽可能多的推掉与歌手本身无关的事情。
我要这个,我也要那么;我想这个,我也想那个;打开手机,数一下APP,你会惊讶的发现,怎么什么都有,有些APP你都没有用过。它们都占据着你的内存,消耗着手机的电量。
生命何尝不是如此呢?
08 过程,过程是生命
如果你关心的是结局,是答案,是目的,你就读哲学,但如果你觉得人生过程可能比答案还要迷人,你就要读文学。
其实哲学家尼采说过,人生是一个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读文学。
再一个图像逐渐取代文字,视频逐渐取代图像的世界里,我会更希望留存一些文学的媒体,因为我觉得,文字的反省力远高于图像,即使阅读人口越来越少,被电影电视,社交媒体,或者抖音刮风了,但这个群体,会变少,却不会消失。我们看日本和欧洲发展就会知道,文字不会完全消失,在地下铁、在电车上、还是有很多人拿着书看。
[精要]选择文字信息,因为它有强大的反省力,会让你体会过程的美妙。
09 内外干扰
我们在宗教的修行里会有内外之分,外层的干扰越大,本心修行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强。
过去的人外层干扰小,修行的考验相对较小,现代人考验更大,他在外层世界是一个整体的地球,所以在这个时代,非物质事件,如宗教哲学,心灵上的修行,变成人们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在强度也越来越大,需要的渴望也越来越强。外部信息越来越大,但是人们的心灵,似乎没有做好准备。
[精要]抵抗干扰最好的方式,就是强大自己的内心,外界的干扰与你的生命关系不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