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养孩子其实就是提升自己——《读懂孩子的心》

教养孩子其实就是提升自己——《读懂孩子的心》

作者: 凤翼天翔 | 来源:发表于2019-11-10 09:30 被阅读0次
    樊登胖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樊登17个关于子女教育的读书节目的书面版本。

        但这丝毫不能掩饰这本书的优势,毕竟对于现在的我,花时间把17本书读完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1年多?),所幸读到,尤其最近一年自己工作心态、生活状态都处于一个调整的过程。当然这17篇读书笔记我并没有全部通读,只读了2/3左右,并对其中部分我自己特别有感触的部分深度阅读并摘录。


    应该给孩子买很多玩具吗?

    没必要太多,看孩子自己的需求,适当打折;

    要意识到,有些时候,想买一些玩具的想法其实是家长的,只是想要借助孩子实现自己儿时的缺憾;

    但有时孩子可能不需要家长想买的那个玩具,甚至会表示抵触,家长这时常常说道:“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们小时候哪有这些?身在福中不知福,以后再也不给你买玩具了”,这一定要避免。


    严格的家教观念值得推广吗?

    不要太严格,至少方法上和言语上一定要注意,父母先要表达爱,其次才是教育。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往往比对普通人高,甚至,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比对自己的要求都高!自己迟到的时候随意找个理由就过去了,孩子迟到就批评说从小没养成好习惯。这样的孩子,容易子在长大后有自卑的特征。他不会有足够的自信,会觉得没有力量去做各种各样的事,因为他就是在被不断批评中长大的。

    其实我对女儿有的时候就太过严格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就板着脸要求立刻改正,虽然这会让女儿下次面对同样情况时“做对”,但是不利于培养女儿“独立且合度的自尊”;

    相比于污染的墙纸、碰洒的水杯,显然是女儿的独立人格更加重要,只是我常常不能清晰认识到。


    孩子有点内向怎么办?

    不强迫。内向的孩子需要有父母的爱支撑自己才能安全适度地融入人群,对内向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父母要主动放弃和其他孩子比较的念头,不强迫孩子成为一个他不想成为的人,不会因为孩子总躲在自己身后而忧心和焦虑;

    温柔以待。理解内向的孩子,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内向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内疚和耻辱感。一定程度之内,会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行为。如果内疚感和耻辱感过多,反而会造成伤害,导致孩子行为扭曲或深度自卑,以及自尊水平大幅下降。所以,内向孩子犯了错,稍微说一下就好了,不能盯着恨恨地说;

    千万避免严厉。内向孩子的父母要谨记:对于一个明显羞怯和不自信的内向的孩子来说,严厉的对待——包括过分严厉的管教——这必然会导致失败。内向的孩子会因此放弃自己的能力,说反正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内疚感爆棚。(萌萌有段时间常说:“萌萌什么也做不好”、“好丢脸”)

    和他聊聊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内向孩子的一个优势在于具备更加敏感的情感触觉和更加强大的同理心,能够敏锐而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心绪和情感,所以跟小孩分享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和故事能够让孩子融入一个大系统(心灵祠堂?),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生命和一个更大的系统连接在了一起,这样宏大的感觉对孩子是一份可贵的礼物。


    孩子犯错以后该怎么帮助他纠正?

    不要急于指责,更不能强烈指责,要想办法在日后帮助他改正;

    很多孩子懂事得早,犯了错他自己也会不好意思,这时候不应该给予任何指责,相反要给予宽慰和鼓励;

    尤其避免把孩子犯错后的批判空间作为自己成人世界的压力释放口,很多人抓着孩子犯的错严厉批评很长时间,而且不管是否处于公共场合,满以为“孩子错了就要批评”,殊不知这么强烈的情绪输出所体现的其实是自己作为成年人的焦虑和不堪,更意识不到这种充斥着情绪宣泄的批评不但无法帮助孩子成长反而深深地伤害了他;

    要避免过多的批评。有的家长每天批评孩子20多次甚至更多,看起来每次批评后孩子都“乖”了,其实每次的批评都带着“你要是再这样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的心理暗示,孩子害怕失去父母的爱只得就范,但这么做就有3个问题:

    1、孩子感受不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了,他会丧失安全感,产生自卑和怯弱;

    2、发展出“讨好型人格”,时时刻刻向批评自己最多的家长表达好感并且经常询问“我今天表现得怎么样?”,其实这是一个多么愚蠢的问题——“表现好”有客观定义吗?如果有(比如《小学生守则》)能够被准确执行和精确度量吗?反观家长自己能做到吗?

    3、孩子不敢轻易犯错了,家长严厉而频繁的批评让孩子觉得犯错成本太高了,他会变的不敢尝试、不敢做的不好、不敢做没做过或没把握的事情,但试错是人进化的最快路径,不敢试错的孩子成长很慢。(家长不能光说:“孩子你要自信”,而是要在每一天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尤其是有家长批评的口吻对孩子严厉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自信呢?!”……因果循环)


    要远离“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的误区:

    直接后果:事情直接导致的结果——叫孩子来吃饭,孩子迟迟不来,最后孩子没吃上饭饿了肚子;

    消极后果:家长衍生出来的结果——家长表示要把家里的零食全部喂狗并且当晚孩子不允许再看动画片了;

    其实很多家长都喜欢用消极后果替代直接后果给孩子作为惩罚,我理解这是控制欲的体现,家长通过对后果的消极化和扩大化来控制孩子,但是这无法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更何况这种扩大化的手段明显过于不公平——不吃饭和看电视有关系吗?!在母亲与女儿相处时尤其明显,如果母亲控制欲很强,女儿常不会反弹而会更加讨好妈妈,尽量满足妈妈,这时只要妈妈一控制,女孩会更内疚。


    和孩子意见不一致怎么办?

    学会妥协。若非事关三观,家长要酌情对待,不能一概以自己意见和想法为准,内心充盈的家长要能学会向孩子妥协,我们千万不要觉得家长一切都是对的,千万不能认为孩子只是家长的附属品,很多“啃老族”都是家长一手这么帮办和培养出来的;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时要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为自己的事情做出决定和选择,即便有时这些决定不一是客观最优解,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定是“主观最优解”,因为只有孩子自己的决定,他才能更好地执行和遵循;

    适当妥协是为了培养孩子自信。培养自信这其实比较难,尤其多数底层出身的家长自己都没自信,但是正因为难所以这点尤其可贵且值得追寻。有些家长为孩子身体就逼着孩子多吃,给孩子多报班,但是除非生活异常拮据,否则多买菜、多报班、多花钱这种操作简直无脑,反正家长还有后路——“有进步说明我报班有功、没进步说明娃用心不足”。相比这些无脑操作,哪些决定应该顺从孩子、哪个问题需要征求孩子、哪些面子需要为了孩子的心智而在朋友圈主动丢弃……这些问题需要更多智慧,家长自我修养的提升也就来得更加重要,父母作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学会做父母比知道怎么指点孩子更重要。


    经常出差的爸爸怎么做好爸爸?【黄金问题】

    创造黄金时间。爸爸出差回来的时候要多陪陪孩子,但不是简单跟孩子逛吃逛吃那么随性地过去,而要尽量和孩子创造黄金时间,就是他上大学时熄灯后躺在宿舍的铁板床上和舍友吹牛时最愿意提起的和爸爸的快乐记忆,往往是一些值得铭记的场景、画面。(我和我爸的黄金时间是小学一年级那会儿全家人不允许我继续看猫和老鼠而要求我和爸爸去洗澡时,我爸不动声色地带我到别处陪我完整地看完了三集猫和老鼠,然后才去洗澡,我现在还依稀记得那三集的部分片段)

    创造独处时光。这和上面那条可能重复,但是必须强调的在于,一定要在和孩子独处的过程中明确孩子是爸爸这段时间里面的唯一相处对象,这时工作的电话都需要给这段独处时间让路,手机可以关机、静音。当然,最妙的办法莫过于当面接通电话并礼貌拒绝——“对不起,我正在陪我女儿开茶会,不能接听你的电话,我会在茶会结束后给你回电”——相信我,挂掉电话后小孩脸上的自豪感和内心的充盈感是那么真实,让你希望每次和孩子独处的时候都有机会表达一次。

    一起创造而不是一起消费。有时候我觉得和女儿一起看电影、看电视也是一种陪伴,但是其实这种陪伴来得过于低效,这不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只是一种消费,孩子感受不到爸爸的陪伴。相反,一起创造的过程才能增加爸爸和孩子的粘性,包括一起搭积木、一起画画、一起做手工等等,和孩子一起体验创造的乐趣,孩子也能体会到爸爸的陪伴。

    建立规则和边界。爸爸在家工作时要跟孩子建立相关的规则和边界,不把工作时的状态带入到和孩子相处中来。我在家里时也常常会有工作安排,这时如果女儿进来我会认真告诉她我在工作,她常常会明白这时候的爸爸不能被打扰,会小心出去把门带上,甚至有时还会帮我水杯里面加满水。

    提高工作效率。爸爸在工作日应该提高效率,周末不需要加的班不要加,可以推掉的应酬不去,能够电话解决的不要轻易周末出差,尽量不耽误周末与孩子相处的时光。

    提前告知孩子自己出差的行程和计划。比如出发前给孩子留个纸条,告诉她自己本周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对于弱小的孩子来说,一个可以预期的未来是那么美好、踏实和安全,爸爸应该尽量给孩子创造这种稳定的心理预期。

    没错,这就是我的日常

    孩子总是焦虑没有安全感怎么办?

    焦虑可能是这个时代甚至是未来一百年人类社会情绪的底色,解决孩子焦虑的根本在于提升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控制情绪。父母的情绪不能经常波动,这会让孩子和父母相处总是处于猜测中,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负担,父母必须做好情绪管理;(情商的重要性在各方面都有体现)

    控制争吵。父母不能当着孩子面吵架,孩子常常会自我归因,有时父母吵完睡大觉了,孩子还在自我归因且内疚不已;

    多教授情绪词汇。每当孩子自己或孩子能感受到到的第三人(可以是动画片或者书里的角色)有了孩子尚未准确掌握的情绪状态,就要及时地向孩子解释这种情绪状态,比如“沮丧、愧疚、难堪、守时、勇敢、果断、乐观、自律、坚韧”等等,这些精准的情绪词汇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其他人,不再陷入“归因困难”(所以父母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名词解释的机会,更不应该嫌烦)

    妥善处理孩子偶尔表现出的负面情绪和行为:

    1、不要强化和批评,一带而过就好,以防止孩子自我强化和定型;(所以千万不能在孩子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时说“我家就这样,太内向了”)

    2、家长应该“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3、给孩子常见的负面情绪和行为设定为一个虚拟人格(例如“赌气萌萌”),每次遇到孩子进入这种负面情绪时就说“赌气萌萌”又来了,教孩子怎么抑制这个虚拟人格,从而慢慢控制负面情绪和行为;

    善于肯定孩子的正面表现:

    1、遇到做得好的时候要及时肯定,最好能够给当时正面的表现赋予一个正面的词汇,比如——孩子每天晚上自己去写作业,就告诉孩子这个状态叫做“自律”,是非常优秀的品质,通过正面词汇的教授来强化孩子的自我认知;

    2、注意要表扬过程,而不是表扬结果,尤其是一年级上学期成绩单出来以后,家长应该自己给孩子一学期的学习过程做个正面积极评价,而不能过于重视学校给的成绩单;

    3、当然不要过度表扬,家长说完就完了,否则容易导致孩子发展成“外部激励导向”;

    4、不用担心会骄傲,中国家长常常重批评轻表扬,先帮孩子建立自信再说吧。

    最关键一点:要坦然面对孩子未来会成为一个平凡的人。过高的期望带来的是压力,压力带来不安全,不安全感会让孩子陷入焦虑,更是因此导致平庸。


    孩子总爱吵闹、不配合家长,怎么办?

    孩子常在家中大吵大闹发出怪声,往往是因为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受不到家长的关注,需要通过极端的表达、逆反的决定来获得关注和权力感;

    可以与孩子单独相处,建立不被打扰的时光,来电话也不接;

    可以跟孩子约定固定曲调的口哨作为接头暗号。


    小女孩的成长建议

    《养育女孩》中讲到,5-10岁的女孩已经开始学习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家长不用过早介入,但是传授小女孩如下6个工具能够帮助她更好地收获友谊,更好地理解人际交往:

    1 享受彼此陪伴。看到朋友要发自内心的表达友好,告别时主动说再见,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

    2 乐于分享。这个不用说了,家长圈里“分享”这个品质的重要性被强化了无数次,微信公众号里的热文让人感觉美国是依靠5000万小朋友都善于分享才走入现代社会;

    3 同理心。能够准确感受到别人的感受,不是个没心没肺的小孩,能够体谅他人(父母情商高得话这一条自然达成,情商对于孩子来说都靠耳濡目染自然而然);

    4 控制攻击性。不能话不投机就动手,知道不能通过暴力解决问题;

    5 学会道歉。能够真诚的向别人表达歉意并以合适的音量说出“对不起”;

    6 知道哪些人可以信任哪些不可以。当孩子交到差劲一些的朋友并且被这段友谊所累时,可以问孩子:“你真的喜欢和他一起做朋友吗?如果她常常让你感到不愉快,你可以选择不和她做朋友”——告诉孩子人生是可以有取舍的。


    尾巴:

    全书看完最大的感受在于:教养孩子的前提就在于家长自己要不断学习,世上没有坏孩子,只有坏父母。父母心平气和,孩子也有礼有节,相反父母处处控制,孩子也不会温柔。只有父母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心智水平,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才能以更加饱满健康的心态教养孩子。

    最后,以《养育女孩》中的深深打动我的一段话结尾:

    你能看到你给她的童年与如今她拥有的力量和品质之间的关联,你感到骄傲,并且非常满意。当你离开人世,一个优秀的女人会继续生活,她还将把你教给她的一切传给她的后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养孩子其实就是提升自己——《读懂孩子的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bo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