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
为人师,为人母,我无时不刻的在追问自己,“什么是教育?你懂教育吗?” 它就像紧箍咒一样盘旋在我的大脑中,逼着我去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时刻反思着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曾记得,姑娘六年级的时候,学业压力有点大。有一天,姑娘放学回家后脸色很不好看,我担心的问她是否身体不舒服。她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一个宣泄口一样大声嚷嚷着:“我不想去学校了,啥事也是我干,我优秀咋了,优秀就应该啥也我做?优秀就不能有点错误.......” 看着她似乎崩溃的情绪,从她断断续续的语言中我了解到了事情始末。在我看来,根本不是多大的事,于是,我错误的安慰她道:“别哭了,多大点事啊,老师也是为你好么,能者多劳,也许老师就是随口一说......” 然后,我吧嗒吧嗒的用自认为很对的观点去教育她。没有“共情”的沟通让母女之间的桥梁出现了断裂!隔阂就这样产生了,姑娘不再愿意敞开心扉的和我交谈,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语言无法沟通,我另想办法,很真诚的手写一封信放在了她的床边, 利用书信的方式打开了心结,让问题及时化解,重新建立起来心灵之桥。这件事的发生给我警醒,孩子看待事物总是和成人有所不同,在我们眼中的微不足道或许就是他们正面临的大事,要时刻注意要倾听孩子真正的心声,学会共情,让母女之间的心灵之桥畅通!
有时候,作为老师,也需要给学生和家长之间搭建一座“桥”,让彼此看到对方的爱。
班上的小S同学,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孩子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打生活费。叛逆、冷漠、执拗、情绪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学生的特征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某天晚自习,他走进办公室对我说:“老师,我要请假。”
“怎么了?”
“今天打球,手受伤了,不能动。”
我看了看,只是划破了点,当我准备给他贴个创可贴的时候,他把手缩了回去,说:“我就是不想在学校待的了,我想回家!”
但我深知他的家庭状况,父母远在外地,家里只有一个奶奶,家又离学校远,开车也得一个多小时,天这么晚,怎么能放心呢?
不管我怎样做工作,他一口咬定要让他爸爸现在就开车来接他,而且情绪极度不稳定,就像一头困兽在寻求出口一样。
看他这样,我随意和他聊着他和父母之间的事,他跟我讲了很多,听着我也心疼他不少。看他情绪稍微稳定一点,我安抚让他先宿舍住一晚,明天联系家长。虽然他很愤怒,但最终也没有再吵闹的回家。
隔天,我用短信的方式和他父亲交流,尽量让他感觉到孩子的不容易,孩子想他们的心,父亲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的重要性等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说通他父亲回来和孩子敞开心怀去交流了!
周日返校,小s状态好了不少,见到我对我说:“谢谢老师,我爸爸回来和我聊了很多。”看他舒展开的眉头,我心松了不少!
“搭桥”教育就是心灵的教育,我们育人很大程度上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建起彼此间爱的桥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