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世:30年为一世。有的解释为改朝换代。
因:顺着沿袭。
损:减少。
益:增加。
翻译:子张问:十个朝代后的情况可以知道吗?孔子说:殷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在此基础之上有所减少和增加。周朝继承了殷朝的礼仪制度,在此基础之上有所减少和增加。继承周朝礼仪制度的朝代,虽然到了一百世,也可以知道。
解释:子张问孔子十个朝代之后的情况,而孔子先说了殷朝是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而周朝是继承了殷朝的礼仪制度。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治理体系,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之上,再结合时代背景,不合时代发展的,就去除,以前没有,现在又需要的,就增加相应的条文规定。
这章的重点是孔子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应该墨守陈规,不能只是活在过去。
时代在变化,工具的使用越来越先进,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所以必定要调整相应的社会关系。
其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绝不是一味地主张复古,他也看到了社会在变,国家的治理也应当因时而变,也同样需要改革,所以说孔子是复古守旧的人,恐怕没有真正读懂孔子。
但是从这里,我们还可以读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怎么改革呢?孔子也说了,要继承前朝的礼仪制度,意思就是说要改革创新,必须从过往的历史当中吸取经验,继往才能开来,没有继承传统,而一味的求创新,这是不可取的。
今天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等飞速发展,和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已经相去甚远。
有不少人觉得儒学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现在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恐怕儒学已经不适合现在了,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但是仔细读读孔子这句话,思考一下,殷朝到底继承了夏朝的什么?周朝又继承了殷朝的什么呢?孔子又为什么说往后一百世也可以知道呢?
殷朝继承了夏朝的天地人之道,周朝也一样继承了殷朝的天地人之道,如果后代能继承前朝的道,那就算往后传一百代也可以知道政治的情况,因为道是不变的,这才能知道一百世以后的国家治理情况,如果没有一个准则,那怎么可能知道后代的治理情况呢?
五四运动以来,全盘西化,彻底打倒孔家店,重新搞一套政治制度,这都是在割裂与传统的纽带,所幸的是现在有不少志士仁人在呼吁要回归传统的人文精神,不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为政第二(2.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