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片段“查理·芒格眼中的多元思维模型” 摘自《好好思考》成甲
这就是人们在学习思维模型时遇到的一个常见误区——以为收集、记忆和弄明白思维模型的概念是什么,就算掌握了思维模型。
人们忽视了问题的关键——学习思维模型的起点,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不知道解决什么问题的思维模型,只是一个孤立的死概念而已。
2019年 5月,我在美国采访查理·芒格时专门问他:“究竟什么是思维模型,你是如何寻找思维模型的?”芒格笑了笑,说:“其实很简单,你在解决问题时,要关注哪些做法有效、哪些无效。”芒格的合伙人怕我没理解,补充道:“芒格先生把那些持续有效的方法总结起来,这就是思考这类问题的思维模型。”
芒格看似简单的回答,直指学习思维模型的要害——一定要深刻理解一个模型在什么情况下,解决什么问题时是有效的。
对查理·芒格而言,所有能够持续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都可以称为思维模型。对我们而言,只有那些在遇到问题时能真正用到的策略,才是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否则,记住了很多思维模型,却不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就是舍本逐末。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要求:符合I便签的标准——诠释、清晰、准确、致用
【what】如果一种策略,能够多次持续解决问题,我们可称之为“思维模型”。
【why】当我们或他人成功解决某一问题时,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便能够批量解决同类的问题,能让我们人生效率更高。
【how】
1、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分析、采用相应的应对方法。
2、分析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提炼出成功的应对策略。
3、想想这种策略在什么情境中还能应用?
【where】日常工作、生活中解决问题过程的复盘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要求:符合A1便签的标准——鲜活、故事、对应、反思
日常生活中的反思—关于心理预期
小宝3岁多,处在好奇心超级旺盛的状态,家里的什么东西都要拿来看一看,摸一摸。一天下午,他把妈妈的减肥胶囊拿来玩,一不小心就把胶囊打开了,里面的粉末散了一地。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妈妈打了他屁股,他也没有哭。
我说,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地弄脏了,你去拿拖把扫一下。这时候奶奶说,不要用拖把,粉末会把拖把弄脏,拿个湿巾擦下就好了。于是我去拿湿巾,可这时候宝宝不同意,非要用拖把,我没有理会,就用湿巾把粉末擦了。没想到的是,这时候,宝宝反而大哭不肯罢休!这时候可没人打他。
【反思】
前面宝宝做错事情了,心理预期有可能挨打,真的挨打后也不会哭。
后面我用湿巾擦地,不用拖把,和他原来的心里预期不一致,没有挨打也会哭。
可见,负面情绪的产生和心理预期有关,如果能够符合心理预期,就能坦然接受。这可以说是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一种思维模型。
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很多公司比如小米,新机上市时都要先开个发布会,介绍产品后再宣布预售日期,这样就给大家造成一种心理预期,等在那个时间点去抢购。
【A1+】
1、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分析、采用相应的应对方法。
判断对方是否对你的处理方式有心理预期,如果没有心理预期,创造一个对应的心理预期。
2、分析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提炼出成功的应对策略。
满足心理预期可以避免或降低负面情绪
3、想想这种策略在什么情境中还能应用?
亲密关系、孩子的情绪处理、商业预售等
【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要求:符合A2便签的标准——目标、行动、关联、可控
【目标】本周将宝宝单次看手机/电视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且不哭闹
【行动】
1、分析的应对方法。
最近疫情期间不能出门,在家里确实没有太多的活动空间,于是大家看手机、电视的时间难以控制。而我们都清楚宝宝,长期看电子屏幕将对他视力有损害。但最近因为没有跟他提前强调观看时间,而是到了某个时间突然让他停止不看,往往是大哭大闹不可收拾。
原因分析:没有心理预期,因此大哭大闹。
对策:创造一个对应的心理预期。
2、分析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提炼出成功的应对策略。
行动策略:
看手机/电视前,先提前说好只能看 30 分钟(制造心理预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的强调(重复心理预期)还剩多久就不能再看了,让他持续有这个意识,那么到了时间才能够让他停止观看(满足心理预期)。
3、想想这种策略在什么情境中还能应用?
亲密关系、孩子的情绪处理、商业预售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