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朋友讲起他的朋友,颇有点传奇,理智如我者,甚至觉得这位仁兄实在是有点“虎”。
一天,这哥们决定骑自行车去西藏,可他不仅没有自行车,甚至不会骑车。第二天,他借了一辆自行车,练习了一天。第三天,你猜中了:出发了。第N天,你没猜中吧,竟然回来了,真的到西藏转了一圈。单人单车旅行取得圆满成功!
又一天,哥们脑袋又发起了烧,决定再赴西藏,骑摩托。怎么地也得弄个像点样的摩托吧?不用。他动用关系,搞来一辆半新不旧的偏三轮摩托(就是若干年前警察、或者再远点说二战美军用的那种,年轻人可参看下面图片了解一下),出发了。而且故意不带地图,走到哪问到哪,说这样才更有意思,竟然又去了趟西藏。乖乖!
若不是这件事就发生在身边,若不是传话朋友忠厚可信,我只能当传说听,这回我真的是信了。明天,我要骑倒骑驴(一种前面俩轮、后面一个轮的人力三轮车)去西藏。倒骑驴正在补胎,在单位已请好了一年假,手机已经扔了。各位亲爱的朋友不要担心我,也不要找我,哥不是失踪,哥在创造历史。
我虽不赞成他的行动,但崇敬这哥们的精神,我把它定义为“上路再说”精神,包括以下两层涵义:
第一,轻视充分条件,敢于冒险。我们自己有多少次临渊羡鱼、踌躇满志?但我们考虑的因素太多、准备的条件太多,好不容易万事俱备了,一看,贼没了,再看,连贼心都没了。悲哀呀。我们都讨厌不确定感,试图对事件走向进行把控,但世事纷繁复杂,岂是我们把控得了的?世间绝大多数的事都不可能完全把控,每个人、每件事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冒险。与那位哥们不同的是,我们是被动的,而且程度轻;他是主动的,且更大胆。人生哪有全部稳妥的事?不要被“充分条件”过于束缚手脚,适当向那哥们学学,敢于在没有十足把握(他连一足把握都没有就出发去了西藏)的基础上就行动。
第二,逐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未来存在巨大变数,根本不是人类能够把握的,所以要学会把变数当朋友,遇见它、接纳它,影响它、改变它,与它和谐共存。上了路走着走着,发现原来预想的困难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解决了,同时又冒出了不少新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在层次上已高于你上路前的预想,说明你已纵深了一步。在路上,你还将不断地出现摇摆,甚至想过放弃,但那个目标还在那里诱惑着你,你不能忍受自己心血白流和失败,于是你咬了咬牙,又坚持了一下、多走了几步,如此周而复始,忽然抬头一看,目标已在跟前、伸手就是。
承蒙你目前关注的这个小小的个人自媒体,就是我在下决心创立并在不断的摇摆中坚持下来的。最初,我对微信特别是微信平台一无所知,后来发现这里是一个不用看编辑脸色、俺想咋说就咋说的自由空间,于是就高兴地建立了起来。然后虚心求教,找指点、问度娘,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不断地开发完善新功能,不断地琢磨怎样让读者觉得读我的文章能有点用,不断地问自己坚持还是放弃,有时一连几天都提不起精神,对它不理不睬,但又终于放不下自己的辛勤培育,重新不辞辛劳披挂上阵写文章。现在,我俨然已是圈子中这方面的专家了耶,而且自感写作功夫见涨。
本人写作,比如写这篇文章,就是先有个模糊的想法,然后就开始动笔试着往下写。有时甚至连想法都没有,就是左手托腮作沉思状,对着屏幕先发一会儿呆,扯出个话题就信马由缰地开始敲键盘,根本不设计提纲,题目也先空着,但往往写着写着就煞不住车,还得赶紧往回收;而写出来的文章常常偏离最初的想法,但也常常灵感迸发,效果好于预期。
跟你一样,我也对从事了十几年应景糊口的码字工作深感厌倦头疼。有时活儿来了,先对着电脑屏幕运气若干时间,确信这个活儿逃不掉、怨天怨地不如脚踏实地时,就逼着自己开始漫无目的地查找资料、整理素材,慢慢就有了点思路并逐渐清晰,常常还有运笔如飞、一挥而就的奇迹,觉得古人所谓“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似乎也没什么了不起嘛。
与其等待状态来临,不如自主创造状态。不逼自己一下,怎知自己有没有这个实力、会不会取得成功?无需酝酿好感觉再写作,而要先动笔再找感觉;不要等有了心情再投入工作,而是应该在投入工作中培养心情;不要怕骑倒骑驴去西藏不保险,而应该一边补胎修理一边欣赏壮美风光。想去哪,就先上路再说;要做什么,就先去做起来。在走的路上、在做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并改进,这才是指向你目标的正确走法。不走在路上,梦想就永远在天边。不要欣羡、禁绝观望,放下踌躇、勇敢上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