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工作的缘故,我身边有很多朋友是大学毕业三年以内的职场新人,我和同事们亲切的称他们为“职场小白”。这个称呼没有丝毫贬义,因为每位职场精英都是从小白一步步走过来的,更何况,他们都非常的努力。
在朋友圈中,就能感受到他们强烈的学习意愿:看了多少页书,听了什么网课,参加了什么活动,背了多少单词,都会记录在他们的朋友圈中。
但矛盾之处在于,在职场中感到迷茫的也是同一群人,虽然在学习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并没有感到能力的提高,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好手头的工作,获得同事、领导的认同。
为什么付出这么多,却收获这么少?
▼
我的一个朋友小A,每天都用某APP在朋友圈中打卡背单词,一天20个,雷打不动。
我问她:“为什么学英语呀,准备考什么证吗?为了出国留学?看美剧不看字幕?”
她说:“都不是,就是觉得以后可能会用到。”
我:“……”
▼
我的表妹今年上大三下学期,学应用化学的,今年过年回学校之后张罗着要考会计证。
我很好奇,问她:“是不是要转行放弃本专业啦?对做会计感兴趣啦?”
结果她说,因为朋友要考,就被拉着一起考了,“没准儿以后能用到呢”。
我:“你还不如把那个考了两年的驾照拿下来……”
▼
学习应该是一件目标很明确的事,我们学的内容,要么我们“需要”,比如出国留学一定要考英语;要么我们“喜欢”,纯凭爱好学一件乐器也很好。最糟糕的就是我们即不“需要”,也不“喜欢”。
“没准儿以后能用到”这个思路不靠谱,这是典型的焦虑式学习,即学习并不是为了达成某一个目标,而只是为了消除自己的焦虑感。通过各种各样学习的行为告诉自己的潜意识:我努力了,我奋斗了,如果最终没成功可不怪我,都怪运气不好、领导不好、时代大环境不好……
▼
学校和职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在学校的时候目标很清晰,多投入一分努力,成绩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提高。
而在职场中,目标却很模糊,能否升职加薪要受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就像资金有限的投资人闯入股市,不知道到底买入哪支股票才能让自己大赚一把。
因此在从学校到职场的转换过程中,偶然觉得无所适从、焦虑也很正常,但不能为了消除焦虑,就胡乱的把时间花费在并不能获得回报的学习上。
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也没有掌握使学习效率更高的方法。
★★★★☆▼
《学会学习-从认识自我到高效学习》这本书的作者斋藤孝,通过观察身边的熟人和朋友,意识到周围优秀的人,都是拥有一技之长且要求自己精益求精,每个人都要分析自己的优势缺点,以此拟定战术、战略。
书中介绍了十六位伟人和作者自己的学习方法,由于篇幅有限,我就不一一罗列了,因为别人的方法只能作为参考,不论是跟人学、上网学、看书学,还是在实际工作中边做边学,都要在不断尝试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书中提到关于学习的三个观念:
一、相信学习的力量
学习本来是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好奇心,是一种由内而外自发形成的欲求。但是多年填鸭式教育让我们把学习本身看做一种被动的行为。
学生时代,家长、老师会充当我们的领航员,引导者,但是毕业步入社会,主动去思考哪些学习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这种主动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拓宽事业、丰富人生的关键在于学习,学习态度也反映着你的生活态度。
我个人坚信:人一定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找到自己的目标
对一艘没有方向的船来说,什么风都是逆风。我们要分辨是否要学习,但也要弄清楚为什么而学,如何去学更为关键。有了前行的方向,我们才能随时修正航向。
拿到一个证书、学到一门手艺,或者纯粹为了获得快乐,都是一个好目标,学习目标有两种,一种是“需要”,一种是“喜欢”,千万不要去学既不需要,又不喜欢的内容
另外,目标不能只在心里想想,还要写在看得见的地方。随时提醒自己严格执行计划。
三、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指相较于竞争对手而言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差异。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与众不同、难以替代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工作能力与个人经历独特的结合,有四个维度指标:有价值、够稀缺、不可替代性、难以模仿性。
如果在一个公司中你的策划案写得最好,与此同时会写策划案的人特别难以招聘到,那么这项能力就是你在这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而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成为某一个领域中特别的存在。
▼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坚持→突破
相信学习的力量,围绕自己的目标,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有的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配合自己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祝大家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