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项骧,这个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瑞安人多少会知道点他的典故。他青年时远赴美国留学,获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归国后参加清廷留学生统考,名列一等第一名,遂得“洋状元”之誉,并授职编修。
民国后,他三度出任财政部次长,兼盐务署署长。任内曾出席国际关税会议,会上不畏列国强权,力争关税自主,设计了中国第一个所得税法,维护了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
他是蔡元培的得意门生,时代的俊秀。1928年,黎元洪逝世,项骧与徐士昌、段祺瑞、章太炎等社会名流参加纪念,位列一席。
这样一位爱国志士,平生还善于诗文、精于书法。他著有《浴日楼诗文稿》及译作《布尔什维克主义》等,生平业绩载入早期中国名人录。
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马君武称他:“所为诗瑰异博丽,回肠荡然,令人有一唱三叹之感。”
文史研究学者俞雄赞誉项骧“善诗词,工书法”,并说:“其晚年诗,以咏家乡、悲国难为两大主题,爱国爱乡情思,跃然纸上,文词清新婉丽。”
记忆里的项骧,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过去呢?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首历史,百年之前的种种光荣,仍似春日的初芽正生发出浓浓的新绿。
从籀公楼的对联说起
籀公楼是座怎样的建筑?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十分陌生的。事实上,籀公楼曾经的辉煌离我们不足百年。
坐落于市区玉海大厦的东侧的“百年名校”——瑞安市实验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初期,校舍的左右讲堂均系旧考棚(清政府考取秀才的地方,老瑞安人称之为“考棚”。)改建而成。前进原有魁星、文昌阁。辛亥革命后,废科举,兴学校,城乡办学风气日盛。至1925年,县学校舍已破旧不堪。适时余崧舫被聘为校长,率先捐资,在原处将其改建成洋式校舍,同时将魁文阁改建成籀公楼。
当然,这里是我们瑞安名人汇集的地方,也有许多名人自小在这里读书学习,从这里走出。孙诒让曾亲自编写国语科讲义,多次来这里讲课。翻开瑞安知事陈谧著写的《籀公楼记》,还可以读到曾经的辉煌。
《籀公楼记》称:“校长余君思勉筑楼,绘先生像,设龛以祀之,榜曰籀公楼,将以志其功德于不忘也。诗云:‘既见君子,云何不喜。’敢遂拜而为记之。”
在校长余崧舫捐资兴建籀公楼时,还“设龛以祀之”。其中透出对前辈的尊崇之情,是十分明显的。
籀公楼建好后,校长余崧舫聘请了瑞安德高望重的文化人来题写对联。当时,就有在文化界、书法界出众的名人池志澂、胡调元与项骧等。
这一年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池志澂74岁,胡调元64岁,可算是文化老人了。而项骧仅47岁,他也跻身于“德高望重”的名人之列,可见他在瑞安的名望。
项骧写的对联是:“玉海飞云,杰地自收风月景;籀楼拱瑞,书山多植栋梁材。”
草堂巷里走出的名人
“玉海飞云,杰地自收风月景;籀楼拱瑞,书山多植栋梁材。”从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副对联,其气势仍是十分“磅礴”的,项骧在文学才气里显示出来的豪迈气概可略见一斑。他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呢?
玉海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希濂介绍,市区草堂巷46号这座西式洋房就是项骧的故居,房子建于民国初期(1912年)。项氏是瑞安的名门望族。以前,在午堤桥建有会文坊,这座会文坊是为宋时项公泽一门18人登第奉敕而立。从清至民初,有项霁、项傅梅、项傅霖、项方纲、项芳兰、项湘藻,及反日爱国的“洋状元”项骧等人,闻名遐迩,誉满乡里。
在项家源远流长的家庭环境里成长,项骧无疑得到了文化最初始的熏陶。据民国《瑞安县志稿》载,在项氏大宅院内有“水仙亭,在草堂巷,清诗人项霁藏书处”;“耕读亭,在大隐庐街,清项傅梅得明姜立纲书‘耕读’二字,以榜所居之西”;“株树楼,在午堤,清项傅霖藏书处,楼以株树筑成故名”等,正是这一座座富有文化内涵的楼台亭阁,造就的“书香门第”的项骧。
据传,项骧在青少年时期读书十分用功。他很钟爱玉海楼的藏书,每每都以借书博览,临习书法碑帖为乐事。
许希濂介绍,项骧考入南洋公学后,与邵力子、黄炎培、于右任、李叔同(弘一法师)等同学,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还是蔡元培的得意门生,成为时代俊秀。1928年黎元洪逝世,项骧与徐士昌、段祺瑞、章太炎等社会名流参加纪念,位列一席。
瑞中知名校长王超六先生,是项骧的女婿,当其看到瑞中当时缺乏图书,教师没有参考书籍,就把他岳父项骧早年留美时购的一套“哈佛丛书”,连同书柜捐赠给瑞中。
发起书画展览,以义卖收入全部捐作抗日军费
宣统元年(1909),虽已废除科举制度,但对全国从海外留学回国的学子仍按旧制仪式,举行廷试。(从1905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止,被称为“洋科举”的留学生考试还举办过6次,总共录取了1388人。)
当时,参加考试的瑞安人就有项骧、林大闾、黄曾铭、薛楷等人。初试,林大闾中榜首,称为“洋会元”,授翰林编修。复试时,项骧夺魁,名列黄榜一等第一名,时称“洋状元及第”,并授翰林院编修。
文史研究学者陈正焕介绍,据王超六回忆,项骧喜报传来时,瑞安尚未有电话、电报。榜发喜报,由北京发至杭州,再从省城快马飞抵瑞安。那时候,瑞安城内旗鼓伞纛,笙箫管弦,万人空巷,全城振奋。
“洋状元”和“翰林院编修”的头衔,得来不易,这与项骧的文字功夫和书法功底有关。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马君武称项骧“所为诗瑰异博丽,回肠荡然,令人有一唱三叹之感”,绝非空穴来风。
文史研究学者俞雄在《洋状元的爱国诗》这篇文章里,赞誉项骧为“善诗词,工书法”,并说:“其晚年诗,以咏家乡、悲国难为两大主题,爱国爱乡情思,跃然纸上,文词清新婉丽。”
事实上,项骧在书法方面的造诣,少有记载。民国《瑞安县志稿》及《温州市志》载有:“1937年抗战爆发,参加瑞安抗敌后援大会,登台演说,怒斥日本”、“捐金为反日会倡,又发起书画展览,以义卖全部收入捐作抗日军费。”
这一方面说明了项骧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说明了他对书画方面的爱好,与书画家间的交情。
1941年,瑞安城沦陷时,敌伪拟拉项骧出任维持会,他“临难不屈,严词拒绝”;次年,县城再次沦陷时,“阖城奔逃,骧以不堪更见沦胥,遂绝粒,于是年十一月卒。”项骧以其实际行动,沉淀着瑞安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也激励后人披荆斩棘、不断地前进,很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阅读背景
项骧(1879—1944),字伟臣,号微尘,瑞安城关南堤街草堂巷人。民国政要,幼年受业于江南大师张经甫。瑞安中学前身方言馆创办时,他是首批入学的学生。
他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奠下学业坚实的基础。宣统元年(1909),清廷举办留学生考试,次年殿试,得第一名,被誉为“洋状元”,授翰林院编修。
民国成立后,曾三任财政部次长,盐务署长及全国盐务稽核总办等职,参与修改海关及盐务税则,并设计了中国第一个所得税法。著有《浴日楼诗文稿》存诗185首,写于1938年春天的《九十韶光吟》存诗9首。
译作有《布尔什维克主义》、《人与机械》。史学专著有《太平天国》、《仙岩圣寿寺佛陀池碑记》等。其生平业绩载入早期中国名人录。其孙女项洁(原台湾大学图书馆馆长),将他祖父毕业时所作的经济学硕士论文原本,制作成微胶卷后,印制成与原本同样的文本,送交母校瑞中校史馆保藏。
(记者林 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