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以23年的高考作文题,习作一篇,没有看到文字材料,好像有点跑题了】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先生的这首诗击中过无数人的心脏。虽然我们都在使用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和舒适,但同时,也在怀念“从前慢”的生活。
技术的进步将我们从很多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空闲的时间应该是更多的,一天仍然是24个小时,并没有变少,可为什么我们反而感到更忙了呢?是真的忙,还是感觉忙?
从前的我们为了传递一个讯息,舟车劳顿一连几天,不算一种忙碌吗?备一餐饭,从砍柴烧火,到担水烹煮,怕不得几个钟头的时间被占用,但这种忙,忙的是身体,纵然风雨兼程,但这一路心是闲的,于是,看得见古道西风、夜月一帘,能感到春风十里、山雨欲来。
即时通讯的发展,交通网络的发达,让我们处理事务的密度在增大,同时时间变得碎片化。短短的一个钟头,可能需要处理不同的事情,收邮件、发信息、参加钉钉会议……,虽然身体安守一隅,但大脑不停飞转,我们的价值需要在排满的日程中体现。
这样来看,我们未必比从前更忙碌,而是被这种忙碌的感觉所填满,因为这是心的忙碌。“忙”字,左边心,右边亡,所以心累的时候,对忙的感觉会更加的明显。
当然,让我们感到自己被时间裹挟和控制的,不止这一个原因。
在今天的自媒体时代,我们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他人吸引,光鲜亮丽的人生,抓住风口的暴富,香艳刺激的偶遇,……,各种搞笑的、励志的的、挑动情绪的视频、直播,让我们眼睛忙碌,而内心空空。因为,我们的眼睛和心都在“空”的地方停留。很多人总埋怨手机占用了很多时间,但依旧成为长久的“低头族”。在这种情形下,当然会感受到时间的缝隙被填满。
因此,题目中所说的二者并不矛盾。技术的发展解放的是我们的身体,挤占的是心灵的空间。
但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就如同时代的进步一样,恰似一江春水,东流到海不复回。时间倒退回三十年前,人们对小康生活的全部想象,可能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事实证明,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无法想象未来,因为怎么想都可能不够。
面对被时间奴役的问题,可以怎样解决呢?
有些人在旧时光里追忆,晒老照片,旧零食、玩过的游戏和供销社……,很多东西在回忆中呈现更有滋味,但这些似乎如同一颗糖,含化之后就没了滋味。
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段老子在2000多年前说过的一段话——“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在这段话里,老子其实已经说出了解决之道。不是“小国寡民”,并非“结绳记事”,因为这些只是手段,老子真正的目的是民众可以“甘食、美服、安居、乐俗。”
这是一种专注当下,低欲望的和平生活,也是让我们不被时间所奴役的生活方式。古寺名刹多建于山林,是对“五色、五音、五味”的刻意远离。“吃得香甜,穿得好看,住的安然,按自己的习惯生活,” 一言以蔽之,就是让身心关注于此时此刻的事,收束欲望,正念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看,做时间的掌控者,还是被其奴役和裹挟,其实是一种选择。历史上,既有在三千越甲呑吴后,泛舟太湖的范蠡,也有甘冒千古骂名逐利的秦桧,他们二人即使在今天,也依然会有不同的生活态度。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技术发展也一样。毕竟,连老子也认为“舟舆和甲兵”虽然不用但是也得有,不是吗?
不被时间所奴役的最好方式,是正念生活,收束我们的眼睛和心。也用木心先生的话作为结尾吧,“凡心所向,素履可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