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刚结束的亚洲博鳌论坛上,海南收到一份大礼,在海南建省三十周年之际,中央破格将海南提升为自由贸易港,专门为海南经济发展提供全方面的优惠政策,中央希望从体制和财政等多方面全方位支持海南的经济建设,帮助海南实现跨越式发展。
海南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被遗弃的孤儿。海南美其名曰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然而如果你曾到海南转一圈,你就会发现它相比于那些更小的特区,例如深圳,它根本就没有一点独特之处。中国工业化轰轰烈烈开展三十多年来,海南的经济形态一直保持在落后的农业形态,基于新中国早期严峻的周边政治军事形态,海南作为四面环海的岛屿,不可能获得中央给予的工业发展支持。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邓小平同志在祖国的南海上“画了一个圈”,而这个圈坐落在深圳,海南无缘落入圈中。
海南不是没有发展的好机遇。八十年代初,中央意图把海南打造成另一个香港,并给予海南很多全国独一无二的优惠政策,于是乎一股海南打拼热席卷全国,并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壮观景象。早在八十年代初,海南已经是”自由贸易港“,很多在大陆无法执行的贸易政策,中央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让那些政策在海南落地。当时海南的贸易发展如火如荼,同时灰色的走私贸易风起云涌,很多高级轿车依靠走私的方式进入海南,当年自行车还作为结婚三大件时,很多豪华小轿车就能在海南的马路上招摇过市,这些走私车会转手卖入内地,而那些胆子大的”倒爷“便依靠这种”投机倒把“的买卖赚得彭满钵满。
烂尾楼.jpeg于此同时,海南的房地产以早熟的方式快速发展。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如今在房地产业呼风唤雨的很多大佬,例如潘石屹,冯仑等,当年还不过是一文不值的小青年,看到海南的房地产发展势头后,大胆举债进入海南房市打拼,由此赚得人生第一桶金,为后续的飞黄鹏达奠定坚实的基础。在1990年,海口房价居然超过7500元每平,要知道那时候职工每月工资不过几百块钱。只可惜好景不长,八九年突然爆发学潮运动,政治动荡使得中央原本开放的政策突然突然转为保守,于是原本海南享受的政策优待立马被收回,同时基于九十年代初,通货膨胀严重等经济原因,投入海南的资金被中央全面收回,这就像一个人体内大部分血液被突然抽走一样,海南原本红红火火的发展态势一瞬间陷入冰冷的死寂,很多原本正在修建的楼房由于资金链断裂无法维系只好半途而废,我小时候看到各种烂尾楼满目苍夷遍布各地的景象,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海南花了将近二十年才把当年的烂尾楼全部消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海南也跟着水涨船高,只可惜时过境迁,海南从一个当局者退为旁观者。在一个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标识的信息时代,海南的经济形态却几乎没有任何知识内涵。尽管海南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亚热带自然风光,但海南薄弱的人力资源水准,无法充分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打造出具备高附加值的旅游服务业,海南服务水准仍然停留在粗糙的”老爸茶“水准。
IMG_2437.jpgGod Bless 海南,我想没人会反对“上帝垂青海南”这种说法。毋庸置疑,海南拥有全国甚至是全世界最好的天气和环境,在海南,我最享受的就是晨跑。阳光,沙滩,海浪,白云,沿着海边,在四周了无阻隔的旷野里飞奔,我终能真切体会自由的味道。海南四面环海,不但地理上自由,近来海南又被中央打造为自由贸易港,并给予更多利好发展的政策,于是海南在体制上的自由度又进一步被扩宽,这对海南而言无疑是绝佳的发展机遇。然而海南真的要异军突起,真正要把握的是自由,决不能躺在优惠政策上坐吃山空。国家和中央为海南建好跑道,清空前进的障碍,剩下的就得看海南自己能否有拔腿狂奔的能耐。
有过长跑经验的人都知道,起跑的前几圈最折磨人。你会口干舌燥,气喘吁吁,呼入的空气有如热油倒入火锅,器官有种被灼烧的感觉。此时人的心脏剧烈跳动得像要爆炸,上气不接下气使得喘气时几乎要把肺给吐出来。这种最难熬的阶段一旦顶过去,你会突然呼吸顺畅,疲劳瞬间烟消云散,你开始无忧无虑的撒腿狂奔。同理,帮助海南实现发展突破的,绝不是各种政策优惠,而是中央给予的奔跑的自由。海南必须筚路蓝缕,大胆探索,勇于承担起跑时的压力和痛苦,勇敢尝试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如此才有可能化茧成蝶,浴火重生,海南如果不敢忍受起跑的痛苦,只想靠一些不痛不痒的税收优惠,报关方便等小恩惠,那绝不能让自己实现实质性突破。
没有任何确切的成长能在舒舒服服的状态下完成。就如同不经过艰苦的锻炼,单靠吃乱七八糟的补药或听信欲盖弥彰的养生之道绝不能练就健硕的体魄。我很好奇海南是否真的愿意踏上跑道,忍受起跑的煎熬后赢得健步如飞的潇洒。海南既然已经落后,要想迎头赶上,就必须加快步伐,步子迈得再大些,做一些有科技含量的突破性尝试,例如基于自愿的基础上,在病人身上实验未经批准的特效药;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突破伦理禁忌的基因工程;大胆允许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运行等等。
海南要想跑得快,必须戒除一飞冲天的暴富心态,静下心来做点滴积累。妄图毕其功于一役的low逼心态会给海南带来沉重代价,而这种代价海南也不是没有付出过。当年风光一时的国际旅游岛现在看来纯粹就是一个笑话,不踏踏实实的做事,靠炒作获得的繁荣终究昙花一现,真心希望自由贸易港不要再像当年“国际旅游岛”那样,是华而不实的虚晃一枪。
屏幕快照 2018-04-22 下午12.24.33.png任何经济体的成熟发展,无一不是在足够自由的维度下,由人的敢想敢干来酿造。要实现从落后到追赶最终实现超越,海南并不缺学习模仿的样本,而且这种鲜活的样本无需外寻,在国内就有栩栩如生的实例,值得海南好好的学习研究。这个实例就是永联村,它是我国少有的从一个一穷二白的不毛之地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全国最富有的,率先进入福利体制的现代化城镇。
永联村是中国东海岸长江流域最贫穷的村庄之一,如今村民的人均收入和福利水准已步入发达国家行列。永联村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由极度贫穷到异常富裕的发展过程。它的发展具备极强的连续性,整个村庄本身是一个大型集体所有制企业,由于市场经济形态的飞速变迁,很多乡镇企业没能经历同样的连续性,而是以飞快的速度被踢开,不少曾经在20世纪八十年代繁荣的村庄到90年代时便停滞,萧条,原本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被迫沦为大城市规模化企业的农民工。而永联不一样,它能快速灵敏的适应市场产业升级的变迁,顽强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且发展壮大,在保持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成功的将自己转型为具备先进管理水平的现代化企业,由于永联的发展大大超过中国经济平均发展水平,因此它为海南,甚至是为全国接下来的经济发展指明一个有意义的方向。
永联位于中国东海岸长江口的江苏省境内,于1970年文化大革命中,在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开荒和围海造田运动中建立。在地方乡镇府的组织下,成千上万农民集体合作,将沼泽地与季节性淹没的湿地经过开垦转变为农田,土地围垦后,附近255个家庭迁移并定居于此,永联村在1971年成立时只有692人口。
永联村.jpeg恶略的自然条件和频繁的洪涝灾害使得改革前7年的永联村陷入极度贫困。永联村人均耕地不到1亩,而且土地肥力很差。与之相比,在1980年,全国其他地区人均耕地1.2亩,而美国人均耕地面积大于12亩。当时没有一个家庭拥有砖房,全是土坯茅草房,在更困难时期,村民每天只能吃两顿饭,而且是没有任何新鲜蔬菜或肉类的稀饭,即使是收成好时,春节才能吃一次猪肉。做为当地最贫穷的村庄之一,永联村在1971-1978年,人均收入只有60-70元。当时无论是政府还是村民再怎么努力,从1949-1978年间,人们的生活水平始终没有改善。
永联村在经济上实现“咸鱼翻身”是在1978年末,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改革大潮波及永联村。当时政府做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决策,任命吴栋材,一位42岁具有创新精神的抗美援朝转业军人,担任永联村党支部书记。地方政府对其给予厚望,希望他能改变这个本县最穷的村庄。吴栋材果然不负众望,在他领导下,永联村出现历史性大转弯,一跃成为全县,全省,最后是全国农村发展致富的模范。
永联村的历史性转变包含若干关键步骤。一是农产品多样化与商业化;二是通过乡镇企业实现原生工业化;三是通过产业升级,增强产品竞争力;四是通过自主技术创新进入高附加值生产领域并由此让所有村民进入福利社会。
海南作为自由贸易港,拥有比当年永联村优越得多的发展条件。然而在我看来,海南缺乏实现经济跃迁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关键要素,而这些关键要素非常生动的展现在永联村的发展历程中,没有任何经济体在缺乏这些要素后,还能实现经济发展的跃迁升级,在下一节,我们将永联村的发展历程像展开一幅画卷般为你娓娓道来,从中我们可以细致的体会,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城市,一个省份,乃至一个国家,究竟需要创造什么样的要素才能真正实现质的发展!
欢迎关注公众号,让我们一起学习,交流,成长:
文章公众号.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