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有一个“真假美猴王”情节,那个假美猴王就是六耳猕猴。
但是如果观者只把六耳猕猴当做一个妖精,一个法力强大、变化多端、和真猴王势均力敌的妖精,那似乎是理解得太简单了。抛开一切后来的影视剧演绎和名著简写本,回归阅读《西游记》原著,可以感受到,原著中处处暗示我们,六耳猕猴就是另一个意义上的孙悟空。
原文中几处暗示:
六耳猕猴起初打唐僧、抢包袱,以它的法力,对付手无缚鸡之力的唐僧,何必化成孙悟空之形,借送水之名?
六耳猕猴不知来处,占据了花果山、水帘洞,众猴精也都愿意听它的指挥。
观音菩萨和唐僧前后都念过紧箍咒,真假悟空都立刻抱头喊疼。文中明明白白说的是两个行者一齐喊疼,而按理紧箍咒只对真悟空有用。
六耳猕猴的本领,似乎比《西游记》中任何其他妖精都要厉害,天上地下诸仙都无可奈何,最后一直闹到佛祖面前。
佛祖说法时看到两猴相斗而来,原文云:如来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二心”即暗指真假猴王本是一人,因为怀有二心,分为二体。
佛祖解释六耳猕猴的来历说:“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六耳猕猴看来并没有什么邪恶的妖性,而且“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表明本相如此,也并非变化成悟空的样子。
六耳猕猴并不惧怕那些神仙菩萨,且口口声声自称是真悟空。两个悟空打起来也势均力敌。但是一听到“如来说出他的本象”,就“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
最终,孙悟空一棒打死了六耳猕猴,如来虽然不忍,却只说“善哉,善哉”。
以上细节,解释起来只能是,六耳猕猴是一个与孙悟空相对相生的形象,是多重人格(或者应该说,猴格?)的外化。
六耳猕猴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暗示。
“六耳”代指扰乱心智的事物。俗语云,法不传六耳。《西游记》第二回就出现过“六耳”的名称: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六耳”代指有第三者在场。
孙悟空本是花果山上自由自在的美猴王,是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它有野性、破坏性的一面,即使在护送唐僧的路途中,也常露出桀骜不逊的性格。
用如来的话说,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二心”,象征着人的多面性,象征着人性的光明和阴暗,象征着处于社会束缚中的自我与绝对自由的本我。
文:三桃一木|风雅与风尚 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