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人民欢庆新春,辞旧迎新之际,浙江大学的科学家在2月15号发表同期两篇Nature长文,用不一样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今天早上刚醒来,打开手机便看到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了浙大科研团队在线发表两篇Nature研究长文的消息,真是振奋人心。为浙大科学家们取得的顶尖成果感到敬佩,他们给大家带来了不一样的除夕惊喜!为他们点赞!
这两篇Nature长文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课题组,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现代社会,抑郁症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全球发病率达11%,抗抑郁药物的销售额每年以百亿美金计。过去几十年,服用抗抑郁药物一直是抑制抑郁症的主要方式。然而,然而传统的抗抑郁药物常需要数周到数月才能开始改善情绪,而且只能治愈3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剩余的70%患者被归为“难治型抑郁症患者”。胡海岚指出,“这提示科学家,目前的抗抑郁药物可能只是间接地起作用,对抑郁症机制的了解可能还没有触及其核心。”
近年来,科学界注意到,低剂量的氯胺酮会产生快速抗抑郁的效果,起效时间在一小时以内,并且可以在70%以上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中发挥作用。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功效,被科学家称为“整个精神疾病领域近半个世纪最重要的发现”。氯胺酮也因此成为抗抑郁药物的“新贵”。胡海岚团队的两篇Nature长文研究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为人类治疗抑郁症作出巨大贡献。
《自然》杂志评审人对这一系列重大突破给予了很高评价:“关于外侧缰核NMDA受体参与介导簇状放电和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的发现非常重要、创新,并且具有广泛的意义”,“这篇迷人的论文发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据了解,《自然》和另一顶级期刊《科学》将为这两项工作配发评论文章。
Google检索一下便发现,这已经不是胡海岚第一次发CNS了。2007年于《Cell》发表长文,报道了情绪影响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2011年,于《Science》报道了社会等级的神经环路基础;2013年,胡海岚团队在《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揭示了大脑外侧缰核“失望分子”βCaMKII在抑郁症中起着关键作用。2017年7月,胡海岚团队在《Science》再次发表长篇报道,揭示了“胜利者效应”的脑机制。
而这一次,同时发表两篇Nature长文更是在国内非常罕见,着实令人佩服,为他们的工匠精神点赞!
一个课题组同时在Nature、Science或Cell杂志上发表两篇内容相关的研究论文在学术界是比较罕见的。在国内,此前有施一公教授课题组分别于2015、2016年两次同时在Science杂志发表两篇关于剪接体结构的研究长文;2017年8月,中科大潘建伟教授团队在Nature杂志同时发表两篇量子通信相关研究论文(一篇Article,一篇Letter);2017年5月,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上海科大合作同时发表两篇GPCR结构相关研究论文(一篇Article,一篇Letter);2012年1月,NIBS王晓东课题组在Cell杂志同期发表两篇研究论文阐述有关TNF-α诱导的细胞坏死信号传导通路中新的发现。
“女神”胡海岚姐姐
1973年出生的胡海岚,一直保持着学霸的形象。高中时代获得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并保送至北京大学生物专业。
1991至1996年,胡海岚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并取得生物学学士学位。
随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并于2002年取得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
2003至2004年,在美国弗吉尼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4至2008年在冷泉港实验室Roberto Malinow博士的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8年12月胡海岚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担任神经环路与行为可塑性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
2015年5月开始任职浙江大学, 双聘于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和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现在是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神经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新的一年来了,祝海岚姐姐在狗年继续牛掰下去!。更多学术信息请移步公众号猫Q工作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