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到底教什么,听到过很多种说法。有人说:语文,就是教学生说话和写作。也有人说: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最近,听到最的比较认同的说法是:语文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可是这么高大上的说法,让我感到望而却步,不知所措。
今天,在网络上听了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一课,竟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节课几乎完美演绎了如何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我醍醐灌顶。原来,语文课就是以文化人!
回顾这节课,别出心裁之处颇多。
首先,全课以时间为轴,串联起历史上写“钟声”的几首诗,课堂因此变得厚重而丰满。
悠悠的钟声伴随着历代诗词,由近及远回荡在耳边,从当代的陈小琦,到清代王士祯、明代高启、宋代陆游,学生寻声追溯,找到了唐代的张继和他的《枫桥夜泊》。这是多么奇妙的开篇啊!
而在品读了《枫桥夜泊》之后,老师又引领学生伴随着悠悠的钟声,由远及近,经过唐、宋、明、清返回到当代。这一设计看似重复朗读,实则学生的情感已然发生变化,这悠悠的钟声已经从耳边荡进了学生们的心间。而这样的设计如同一个大大的圆,使全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其次,对《枫桥夜泊》一诗的学习同样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王老师巧妙地绕过一般老师教学中常抓的、讲透讲烂的“愁眠”一词,紧紧抓住“钟声”这一意象,引领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读,与诗人产生了共情。没有讲解,只是读,学生们就能读出那诗词背后的诗人,岂不妙哉?
师生合作诵读——看似简单合作,实则是王老师在给学生做朗读的示范,也是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学生在与老师的合作中学会了诵读、感受了诗情,真是一石二鸟、一箭双雕啊!王老师的朗诵功底可见一斑,王老师无痕的教育智慧可见一斑!
入境入情品读——由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句引领学生对比感受,为什么读张继的《枫桥夜泊》会让你感到愁绪?哪里让你感到了愁绪?当学生不约而同找到“愁眠”一词,王老师进一步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全诗,从视觉、听觉、感觉三方面去感受诗中的“月落”“江枫”“渔火”“乌啼”“夜半钟声”“霜满天”等意象,最后落脚在“钟声”,使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真切地感受到钟声里回荡的愁绪。
巧抓字眼赏读——曾经以为“霜满天”,就是秋霜布满天地之间,可王老师抓住这一不合常理的字眼,让学生感受到此处是作者的内心感受,而非真实所见,学生对全诗的感悟更深了一层。而一“对”字更是我们日常教学中从未注意过的字眼,但王老师竟化平庸为神奇,学生的回答更成为本课的亮点!
配乐感情朗读——王老师精彩的配乐朗读,既为学生提供了朗读的范本,又为学生奠定了情感的基调。而学生情感朗读既是对诗歌的再次领悟,也是内心感受的自然抒发,同时为下面写写“钟声仿佛对张继说了什么”做足了铺垫。
再次,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经典、传承文化、浸润人生的舞台。
面对人生的各种愁绪,我们当如何化解?王老师没有对阅历尚浅的孩子们进行直接的引导,而是让学生来想象“悠悠的钟声仿佛对张继说了什么”,看似是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实则是对学生灵魂的指引。学生的表达,或温暖的安慰、或智慧的劝解、或禅意的释然,我想,这才是我们的语文课该有的姿态——以文化人!
在了解了钟声意象的解读后,王老师又引入了多句写愁绪的诗——借月写愁。这样的设计,使本课不仅具有纵向的深度,更具备了横向的广度。这样的设计,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经典文化的魅力,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学习经典、传承经典的种子。
十年后去苏州的情境创设,更使学生领悟到学习语文的意义——更有情趣、更富诗意地生活。此时,十年后,站在枫桥之上,聆听着夜半的钟声,学生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枫桥夜泊》……
悠悠的钟声穿越时空,贴着水面,敲打着诗人的心,敲打着历代文人的心,也敲打着学生们的心……同样敲打着我,一个小学语文老师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