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虓
提到“鲁酒”,不免让人联想起“鲁酒薄而邯郸围”的典故,也正是这一故事,让山东酒林蒙以“不白之冤”。
唐人陆德明在《经典释文》记载了这段历史:“楚宣王朝诸侯,鲁恭公后到而酒薄,宣王怒。恭公曰:我,周公之后,勋在王室,送酒已失礼,方责其薄,毋乃太甚……”根据这段文字的语境,不少学者认为,当时鲁酒薄,是因为鲁恭公觉得给楚宣王酒,已经有失身份,便拿出薄酒,而非没有好酒。
厚道著称的山东人,怎会仅以薄酒以待人?从后代历史来看,山东酿酒业的实力雄厚,出了很多史上有名、神州闻名的好酒,如济南的秋露白、德州的罗酒、茌平的丁块酒等,引名流名家不吝笔墨广为好评。而从当今来看,山东产区的白酒,也不乏在厚味香醇之类,如本文评说的这瓶酒,“芝香典范,鲁西厚味”,机缘的是,正以“鲁酒”二字命名。
鲁酒不薄,鲁西厚味
什么决定了一款白酒风味的厚与薄?关键在于温度。白酒是微生物代谢的产物,在一定的适应温度范围之内,温度越高,微生物的繁殖活动和代谢能力就越强,让发酵过程中代谢的呈香呈味组分更多、也更复杂。
无论贵州的酱香型白酒,还是山东的芝麻香型白酒,这种相对味厚香浓的香型品类,都特别融入了很多“高温”的工序——高温制曲、高温堆积等,对于典型香气的塑造极为关键,比如,酱香型和芝麻香型酒体中,诱人的烘焙香、焦香的来源,就在于“高温”条件促进了细菌的活跃以及美拉德反应的进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山东是绝佳的酿酒地域。齐鲁大地,虽然四季分明,但温度普遍较高,阳光普照较多,有利于高温环节的操作,而连绵阴雨罕见,干燥而不潮湿的环境,则有利于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这款“大奥鲁酒”得以厚味的原因,也在于山东适宜的温度条件以及工艺中的温度把控,在大奥鲁酒的酿造中,有两个明显的操作要点:一是用曲量很大,超出常规的芝麻香用曲标准,二是堆积、发酵以及蒸馏的温度高。产香和提香双重环节提升香的积累。
所以,在风格上,大奥鲁酒呈现显著的发酵香和焙烤香,尤其在入口中段过程,喷香感十足,香气一下迸发出来,让人感受到香的力量,随之而来的是味道的醇厚与圆润,正因如此,大奥鲁酒被誉为“鲁西厚味”。
荟萃山东 代表齐鲁
大奥鲁酒,是山东早起芝麻香型白酒的代表作之一,问世历史很早,得益于著名酒类技术专家周恒刚先生在聊城的试点技术,70年代山东芝麻香白酒技术的早期发展阶段,大奥鲁酒就已经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在山东,喝鲁酒”深入人心,成为鲁西芝麻香白酒的经典代表。
由于“鲁酒”二字的加持,再加上山东芝麻香的风格,大奥鲁酒旨在“荟萃齐鲁,代表山东”。
酒标上的“鲁酒”二字,为山东省委原第一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舒同先生的墨宝。而瓶身突出的纹饰,则代表了齐鲁三大文化图腾,“一山一水一圣人”。齐鲁文化与山东风味的有机结合,让大奥鲁酒成为代表性的山东特产,成为很多旅客的风物选择。
与此同时,这款酒还驰名于山东的书画艺术领域,因其产地在高唐,是《水浒传》中“义取高唐州”的故事地,也是著名书画家李苦禅、孙大石等大师的故乡。这里自古书画艺术气氛十分浓郁,“个个会泼墨,人人习丹青”,孙瑛、李燕、谢家道、辛守庆等很多书画名家都生自高唐,因此,高唐县享有文化部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称号。
因为地域文化的特色,凭借出色酒体口感,迅速在书画圈流传,大奥鲁酒还由此得到一个特色的说法,“一半酒香,一半墨香”。
正因为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和口碑,大奥鲁酒在酒质上具有相当高的要求,出厂大奥鲁酒产品,其酒体全部储存最低七年以上,并且在瓶身还有明确的酿造年份和罐装年份,为这一樽鲁酒厚味又增加岁月的陈厚。
清代诗人王士禛曾诗云,“鲁酒盈觞醉,银鳞下箸鲜。东楼无李白,且就北堂眠”,如若鲁酒不厚,何来醉饮之兴,在山东,喝鲁酒,大家尽可感受鲁酒的魅力,鲁酒原来可如此厚味。
作者简介:
李虓,食品发酵专业硕士、工程师,酒类食品评论作家、策划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