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共济会每天写1000字每周500字
开卷有益丨茅盾《春蚕》:“丰收成灾”题材开山之作

开卷有益丨茅盾《春蚕》:“丰收成灾”题材开山之作

作者: 雨热 | 来源:发表于2019-01-21 10:44 被阅读26次

    本文由情节速览评论杂谈两部分构成

    情节速览

    蚕农老通宝一家,年年养蚕,十年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可如今,老通宝家没了田地,还多了三百块钱的债务。

    老通宝痛恨洋人,他认为是洋人把钱骗走了。他发觉镇子上自从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之后,自家地里种出来的东西就越来越不值钱了。

    更使老通宝气得几乎生病的,是蚕茧也是洋品种的卖得好,一担要贵上十多块钱。

    儿媳想养洋种的蚕,多卖点钱。老通宝坚持要养土种的蚕,为此还和儿媳闹了矛盾。最后老通宝妥协了,今年他家里有五张蚕种,土种四张,洋种一张。

    天气暖和了,采桑养蚕的工作开始了。

    村民们省吃俭用,对未来满怀希望,他们想像到一个月以后,那些绿油油的桑叶就会变成雪白的茧子,接着又变成丁丁当当响的洋钱。他们虽然肚子里饿得咕咕叫,却也忍不住要笑。

    在河边刷洗养蚕用具时,老通宝瞅见儿子阿多与荷花说说笑笑,老通宝嫌弃荷花这个女子不检点,便警告儿子离她远点,还说她是白虎星,谁惹上她就得败家。

    为了买桑叶,老通宝家里借了债,却又没米下锅了。老通宝他们家东借一点,西赊一点,居然也一天天熬过来了。

    去年秋收收成还好,可是地主,债主,正税,杂捐,一层一层地剥削,早就完了。现在他们唯一的指望就是春蚕,他们相信可以把蚕茧卖个好价钱来偿还债务。

    蚕房收拾好了,老通宝往大蒜头上涂上些泥,放在了蚕房的墙角边。这是当地的一种的惯例,以大蒜涂泥置于蚕房中,用来占卜蚕茧好坏,发出来的蒜叶越多,预示着蚕茧越好。

    老通宝夜夜祷告大蒜多发出点绿芽,可大蒜却不争气,只发出了三四根绿芽。老通宝一家人心惊胆战,但也只得继续没日没夜地劳作。

    好在这一次的大蒜头占卜并不灵验,蚕宝宝们长得很强健。见此,老通宝长舒一口气。

    全村都到了养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荷花更加忌讳了。所有人都特意避开她,生怕沾染她的晦气。

    不料一天晚上,荷花悄悄摸进老通宝家,抓了些蚕宝宝扔进了溪水里。老通宝的儿子阿多追出来,把荷花摔翻在地上。

    阿多说荷花心太歹毒,无冤无仇何必害人。

    荷花却说是你们先不把她当人看,一个个远远地见了她就避过脸去。

    荷花进了蚕房,阿多虽想瞒着父亲,老通宝却从别住得到了消息,全家人觉得太过晦气,又是一番心惊胆战。

    然而老通宝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今年的蚕茧收成非常好,全家人喜笑颜开,都盼着把蚕茧卖了钱,还清债,过上好日子。

    唯独儿子阿多,他永远不相信靠一次蚕茧或田里的收成好,就可以还清债务,甚至拥有自己的田地;他知道单靠勤俭工作,即使做到背脊骨折断也是不能翻身的。

    收下蚕茧,就得拿去茧厂卖。然而本地的两家茧厂都因为战乱而关门了。老通宝心里慌了,明明兵并已经撤走了,听说政府也和日本人谈判了,怎么茧厂还不敢做生意呢。

    有人给老通宝出了主意,说是无锡还有茧厂在照常收购。无奈之下,老通宝他们借了条船,走水路去无锡卖蚕茧。结果老通宝他们上好的茧子,被压价收购,总共只卖了一百一十块钱,还不够偿还买桑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两个儿子扶着他回了家。

    今年的蚕茧收成好,老通宝一村的人却都负了债。他们还得继续忍饥挨饿下去。

     

    评论杂谈

    《春蚕》是茅盾写于1932年的短篇小说,原载于《现代》杂志。

    《春蚕》是茅盾农村三部曲中成就最高的一篇,其余两篇分别是《秋收》、《残冬》。

    《春蚕》同时也开创了“丰收成灾”题材,此类题材中较为著名的还有叶紫的《丰收》与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所谓“丰收成灾”,是指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明明获得了大丰收,却非但得不到好处,还因战乱、地主剥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等各种原因,反而走向了破产。

    茅盾笔下的老通宝一家,起早贪黑,省吃俭用,几个月的心血却仍付之东流。不仅是经济上走向破产,他们试图通过辛勤劳动过上好日子的希望,也随着破灭了。

    茅盾从小处着墨,却视野高远,通过老通宝一家人“丰收成灾”的荒诞命运,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境况,折射出所有旧中国底层劳动者的共同处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开卷有益丨茅盾《春蚕》:“丰收成灾”题材开山之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vkz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