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山东有一户姓刘的穷苦人家,为生活所迫,跟着闯关东的人流,走上了去东北的漫漫长路。
路上,七岁的儿子不慎走失。
夫妻俩边走边找,一直走到东北,也没能找到孩子。
妻子哭红了双眼,一路上,吃不下喝不下,日益消瘦,憔悴不堪。
到了东北,夫妻俩在一家矿上谋到了生计,安定下来,一边工作,一边打探着孩子的消息,却一次次的失望。
再说那个孩子,跟父母走散后,被一个杂耍班子收留了,班主人心善,一路上照顾这个孩子,给他吃喝,把他带到了东北。
班主多方打听,也没有找到孩子父母。
因为杂耍班子一年到头四处奔波,带着孩子不方便,班主就拖当地的熟人给物色了一个富贵人家。
那户人家主人姓张,家境殷实,只是主人已过不惑之年还没有一男半女,听了班主的介绍,又见那个男孩子长得甚是招人喜欢,就把他留下做了养子。
这男孩被张老爷收留以后,取名张玉柱。
自从给张家做了养子,张玉柱吃的是大鱼大肉,穿的是绫罗绸缎,身边还有佣人伺候着,过起了阔少爷的生活,很快就把自己的亲生父母淡忘了。
转眼过了十年,张玉柱渐渐长大了。
而他的亲生父母从没有放弃过寻找他。
机缘巧合,这一年,张老爷投资煤矿生意,张玉柱闲来无事也跟着养父到矿上去玩耍。
他的亲生父母还在矿上做工。
虽然张玉柱模样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依稀还能看到小时候的影子。而且,他眉心那一点黑痣非常特别。
到了矿上,张玉柱东游西逛,四处转悠,这时他发现有一个中年妇女一直跟着他,盯着他看。
张玉柱有些恼火,冲着那妇女吼道:“你为什么总跟着我?”
那妇女听他这么一说,没有说话,反倒凑到近前,仔仔细细地上下端详着张玉柱。
张玉柱心想,八成是个疯子,赶紧跑开了。
那中年妇女就是张玉柱的亲生母亲,王秀珍。
王秀珍跟丈夫刘成说看到一个人,好像自己的儿子。起初刘成没有在意,认为是媳妇想儿子想的着魔了,见谁都像自己的儿子。
王秀珍见刘成不相信自己,就仔细地跟他描述了一下那张玉柱的长相。
刘成听她说的这么认真,也不禁心生希望。
后来,刘成找人打听清楚了,才知道张玉柱是张老爷的养子。
这让他们夫妻俩又燃起了希望。
也许是老天帮忙,刘成费了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当年把张玉柱送到张家的那个人,也就是收留过张玉柱的那个杂耍班主。
班主将他如何捡到孩子如何带到东北如何给他找了一户人家的过程跟刘成叙述了一遍,刘成这时认定了,张玉柱就是自己的儿子。
确认这个消息以后,夫妻俩喜极而泣,几乎夜不能眠。
儿子终于有消息了,可是怎么能认回来呢?
一想到这,刘成和王秀珍又变得愁眉不展。
刘成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找张老爷谈谈这件事。
张老爷听完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沉思良久,对刘成说:“这件事,还是让玉柱自己来做决定吧。”
于是让佣人把张玉柱叫了出来。
张玉柱听到眼前这个衣衫破烂的男人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欣喜,反而心生厌恶的情绪。转过身对张老爷说,“我是您的儿子,您才是我的父亲。”
刘成见张玉柱不愿认自己,悲从中来,不禁涕泪满面。
张玉柱却不为之所动,将脸转到一边去,不再看刘成。
张老爷是个心善之人,见张玉柱不肯认自己的亲生父母,于心不忍,向刘成承诺,以后可以随时来看张玉柱,两家人可以当亲戚一样来往。
张玉柱听张老爷这样说,心里不高兴,却不敢顶撞张老爷。
刘成心想,毕竟儿子这么多年是人家给养大的,即使不同意认回来,也是情由所原,于是也就释怀了,不再伤心难过,赶紧回去跟媳妇说这个好消息。
从那以后,刘成夫妇有时间就去看那张玉柱,却总是被拒之门外。
一天,张老爷外出归来,见刘成夫妇在门外站着。正值冬季,冰天雪地,夫妻俩冻得眼睫毛上都是白霜。
问清了缘由,张老爷不禁大怒。让佣人把张玉柱叫过来,呵斥到:“羔羊尚知跪乳,乌鸦尚知反哺,虽然你的亲生父母当年把你弄丢了,是我把你养大成人,但毕竟是他们给了你生命,也曾经辛辛苦苦的喂养了你七年,你怎能不思父母恩,将他们拒之门外?你这种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我留你何用?从今日起,你不要再称我为夫亲,不要再踏进这个家门,你我再无瓜葛。”
于是将张玉柱逐出张家,再也不是那个威风八面的阔少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