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这是一篇读后感,不用质疑……
——前言
对于一个只有一年工作经验的小白来说,比较幸运的是在步入职场的一年中遇到一位“话投机,不嫌多”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作为我+∞mAh充电宝的人。我还一直保留着她给我写的“为了愉快工作的计划”,当然现在我也有按照其中进行学习。下面是我初次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一些见解,不要有太多高深内容的期待……
对于产品经理这个职称我曾两度不能理解,初次看到以为是做个产品卖出去就是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二度是看到产品运营这个岗位,产品和运营本是分开的,这个“合成”岗位职责是什么呢。在胡澈的《缔造企鹅》中可以看到产品经理的定义是在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从功能策划到用户反馈都需要负责的人。对于产品和运营分开的公司来说,很简单的区分:产品是生孩子,运营是养孩子。产品的职责,是需求分析、市场分析、竞品调研、用户调研、交互设计、原型及文档等这些“看不见”的工作,基本上,很少出现在产品第一线。基本上围绕的是“需求”。而运营,是直接面对用户的一线作战人员,推广、渠道、营销,所做的全是围绕“用户”这个目标来做。
往往读完一本书的时候觉得每章都很有意思,讲的很深刻透彻,但当历时将近2周的碎片时间读完合上最后一页后,习惯性的回忆这本书讲了什么,对我有用的是什么,你会发现留在脑海里的少之又少,也许是因为我看书太快,也许是因为拿看小说的方式看这种知识型书,但这也算是看完了。还好Y模型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但这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文案魔鬼训练营”(之后会详细出文讲述我这部分剪短而充实的经历,虽然它不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方向却是道路上的一块基石)期间,充电宝总是训练我想到马斯洛的层次,然而当初并不知道这就是人对于产品最本质而深刻的需求,当一个产品经理可以在制定产品方案期间可以深挖到人性层次的产品需求,那这个产品至少会在市场中活下来,甚至活的很好(也取决于其他随着市场和用户画像的改变而做的调整等等)。Anyway,至少在这本书中,Y 模型对于我目前工作岗位中正在做的小程序的产品方案有诸多的帮助,除了找到用户的需求目的及动机,还要去深挖用户没有说出来的内心需求,或者用户自己没意识到的真实需求,甚至是用户企图隐瞒的需求,说白了,最好成为用户肚子里的“蛔虫”,脑子里的“蛀虫”。
书看起来流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让用户买单,用户要觉得这个钱花的值或者说能带给我利益,不管是时间精力还是金钱。一旦设计的产品是用户所需但又超出他的预期,那么这个产品就是好产品,至少初步获得了用户的认可和兴趣点,这距离产品走向大众就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作为懒人界的一枚翘楚,总是会在“万能的淘宝”寻找我的专属用品,比如,我喜欢在床上看电影,又总是因为拿的太久稍有松懈被手机砸到脸,于是就有了床上懒人支架;我喜欢边嗑瓜子边看综艺,便有了手机槽、瓜子和瓜子皮容器合体的神器;我不喜欢扫地洗碗,便有了智能扫地机器人和洗碗机……当然,以上这些都不是因为我喜欢才有了这些“神器”,而是有一群像我有这种需求(懒)的用户存在,这些产品才会有用武之地。这就是书中所说“不要做有红利的产品,而要做有需求的产品”,有需求,自然而然会有红利,且是源源不断的。
说了那么多对于Y模型,用户需求方面的事,不仅仅因为它是我一刷这本书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而且这也是一个产品能否存活和活的很好的一个重要因素,毕竟市面上有太多竞品了,也许你的想法刚刚萌发,别人的产品已经在测试期了;也许你的产品刚刚上市,一个月后竞品具备的功能更全面且先进,那你的产品如果不迭代的话很快便会被淘汰,而迭代也就意味着要继续挖掘用户的需求,且是时刻变化的用户需求。这也反映出了做产品前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市场及用户的前瞻性,要了解市场的动态和趋势以及用户需求的改变,这就是产品的迭代,虽然产品需要上线后通过用户的使用体验、反馈评价等多方面数据来调整产品的下一次迭代的方向,但是在产品的研发时,至少要有一个产品阶段性的设定及安排,即使迭代会有调整,对于产品运营人员的工作方向也是有帮助的。
最后,一刷之后,我仅仅想说不能深谙用户心理的产品经理不是好的产品经理。待我看完《增长黑客》再来看一遍好了,如果我的充电宝不给我其他书单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