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傻逼和我难过
小明不小心碰了小兵一下。小兵生气了,骂了小明一句傻逼。小明回过头来打了小兵一下,怼回去说,你这个大傻逼。于是两个人开启的对打模式,结果双方都哭了,跑来找老师。
我对小兵说,小明碰到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很生气?
是的。他碰到了我,而且没有道歉就跑掉了,我当然很生气。
小明说,我只是不小心的,我也不是故意的,然后他就骂我了。
小兵说对呀,你撞了我又不道歉,我当然要骂你。
我看着小兵的眼睛说,其实你可以不用骂他。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他说我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老师?
我对他说你可以跟小明说,你撞到我了我很痛难受,你要向我道歉。这样子。看看小兵能不能接受?
小兵说可以。是因为他们要骂我傻逼,我才骂他来打他。
我对他们说,其实当你们被别人冒犯的时候,你要做的事情是你要表达你的受伤的感受,而不是骂别人。
因为骂别人只会引起别人的愤怒,并不能减轻你的难过,甚至还会引起更大的冲突。
其实这个场面在我们的生活中简直是屡见不鲜,可以说,我们身上都有着与生俱来的攻击性,当这种攻击性没有得到释放的时候,我们会很生气抑郁难过,但是如何释放这种攻击性确实是一个技术。
今天我想跟大家介绍的,就是一种比较温和的表达自己攻击性的方法,这个就叫做说出自己的情绪,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批评和攻击对方。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或者说我们忽略了表达自己的感受,而用批评和指责代替了自己的感受,其实这是于事无补的报复罢了。
2,你笨蛋我难过
小明考了不及格回家。妈妈一看到成绩就开始骂小明,你看看你,你这个笨蛋。成绩又考得这么差,我就知道你不行了。
真的是把我气死了,看我还这么关心你,你居然考出这种成绩。你看看人家隔壁的小兵。又考了95分,我说你啊,我怎么说你呢?
难道我对你不好吗?还不是同样的环境吗?同样的。你也不会比别人差,为什么你的成绩就是比别人差那么多呢?哎呀,你真的是要把我给气死了。
假如你是小明,你会什么感受?你肯定很郁闷。考得不好本来心情就郁闷了,结果回去还要一顿数落冷嘲热讽,被贴标签,还被比较。
妈妈的攻击性就像一把把刀戳进了小明的内心。内心在流血。
一个内心受伤的孩子,他怎么能够有力量去活得更好呢?其实小明的母亲纯粹是在发泄自己的愤怒。她应该用一种更为正确的方式来表达。
比如说,他可以说,小明你这次成绩考不及格,妈妈觉得心里有点难受,妈妈有点情绪,但是这是妈妈的事情,不用你操心。
当然,学习是你的事情,妈妈没办法帮你,妈妈当然也不能指望你每次都考得好,让妈妈感到快乐,因为那学习并不是为了让妈妈感到开心,而是为了你自己。
当然如果你的学习好,妈妈会更开心,但是让妈妈开心并不是你的责任。妈妈相信你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学习。
至于妈妈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妈妈也相信你有这个能力,可以处理好自己的学习,因为妈妈知道你这次成绩考得不好,不是并不代表你就比别人差。加油宝贝,下次你可以考得更好。
当妈妈这样表达的时候,小明的内心会感到什么呢?他会感到特别的被接纳,同时它也有一种动力内发的动力,觉得自己应该考得更好一点,让妈妈开心一点,因为妈妈理解而接纳自己,那么他也应该有力量去让妈妈感到开心。
3,你不上进,我很没面子
15岁的小明有点沉浸于网络,对于学习不怎么上心,而且开始和自己的父母有点对着干的苗头。就让小明的父母感到特别的头疼。
为了玩手机的事情,小明的妈妈。和小明干上,开始冷战。因为妈妈觉得小明太沉迷游戏,没有心思学习不够上心,她觉得按照小明的这次考试可以考得很好的,可是他现在只考了个不上不下的尴尬的。七八十名的位置。
在小明妈妈的感觉里面,小明应该就可以上前30名吧。
为了这份失落,小明的妈妈用批评和指责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关切。她觉得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就不行,万一孩子不行不上进。以后会怎么办?
其实看可以换一种口吻和小明沟通,他可以这么说,小明你沉迷游戏的时候妈妈会觉得很难受,妈妈觉得你可以比现在更好,可以让妈妈更开心。
当然,要怎么做纯粹是你的选择,妈妈只是提供一个建议,妈妈知道你有能力了。妈妈希望你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这点我觉得毫无疑问。
我相信这个时候小明的感受会更好,当他沉迷网络,他希望得到的是接纳和包容,而不是批评指责。
当孩子最坏的一面都能够被父母接纳,他才能展现他最好的一面给父母看。
当你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其实对孩子也是一种压力;如果是直接的批评指责,可能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心,一个自尊心低的孩子就缺乏自自律性。
所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打破循环的关键是,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对方了解你此刻的感受,获得对方的理解,然后你们彼此正在沟通,才能够达成好的谅解。
批评和指责,从本质上来说他只是发泄愤怒而已,只是你自己内在没有处理好的外在表达而已。
严厉的批评指责除非能够被更高明的对方所接受和转化,否则它会变成一个个具有攻击性的子弹,把对方打的变身伤痕,而且双方都会遍体鳞伤。
如何转化自己的攻击性,就是要关注感受,关注对方的感受,也关注自己的感受,表达出你的感受,具体的描述你这个感受,这是双方有效沟通的开始。
我是南星教育林老师
每日原创家庭教育文章第二年第616篇
2020年11月2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