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刘宏工作坊 八年级语文备课室
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赏析与中考

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赏析与中考

作者: 斯石英 | 来源:发表于2020-10-22 20:55 被阅读0次

    《黄鹤楼》赏析及中考

    出题:沧海一粟

      黄    鹤    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3.悠悠:飘荡的样子。

    4.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6.乡关:故乡家园。

    7.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白话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

    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

    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作品赏析】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前四句写登临怀古。传说中从前有仙人骑黄鹤过此,诗人到此地时,已经是年代久隔,了无痕迹,因而感慨系之,不由得吟出了“昔人已乘黄鹤去”的诗句。这是心灵中的意象,而人乘鹤而去又是运动中的形象,是现在时间里对于过去的回忆。承续这个时间的是当前,是崔颢登楼游览的瞬间,在这个瞬间里所见的只有眼下的实实在在的黄鹤楼,所以“此地空余黄鹤楼”一句,把思维又拉回到现实空间。可是诗人是不安于现实空间的,那只幻想境界里的“黄鹤”又飞回到记忆中来,构思中的时间,又离开了现实的空间,成为“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忆念之所据的条件。当诗人想到黄鹤不返时,他的视线在扫描着天宇,期待着能有奇迹发生,重遇那只浮云而去的黄鹤飞来,既可助登临的兴致,又能慰客路的乡愁。可是现实的空间里,除了片片白云在悠悠而过,并无它物,而且是“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四句诗中,诗人的感觉和思维在流动,在一个时间单元里,忽而幻想,忽而现实,虚实交错,以意为主,显示的是登临者的思维活动的真实。这种表现内容,是非语言艺术不能做到的。

    《黄鹤楼》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在时间进行中有先后顺序地展现空间的特点,是尤其突出的。眼前美景如画,内心乡愁难抑。“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形象而直观的描绘: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开阔的视野,生机勃勃的明媚风光,作为远景衬托出黄鹤楼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即景生情,薄暮的柔美与思乡的幽怨交织在一起:黄昏的雾霭悄悄地在江心聚集,乡愁也在诗人的心中涌起;江面水气氤氲,乡愁依附在飘渺的烟波中。日暮烟波与悠悠白云相照应,形成一个悠远渺茫的意境。

    诗人围绕黄鹤楼的由来反复吟唱,似脱口道出,语言俗白,却一气呵成,文势贯通。一座空空的黄鹤楼因而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寻常的登临化为追古抚今的慨叹,白云千载,遐思悠悠。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一是意中有像、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的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感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面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诗人游目观赏,骋怀遐想,现实的,幻想的,过去的,现在的,以作者的思维先后为结构,被有机地组织到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形象体系。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唐玄宗开元(713—741)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这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阅读理解及中考试题】

    一、文学、文化常识

    1. 崔颢:唐代诗人。

    2. 这首诗是崔颢返乡途中路经武昌时所作。相传李白曾以“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表达对于这首诗的赞叹之意。

    二、重要注释

    1. 汉阳:汉水北岸(古时“阳”指山南水北)。

    2. 历历:清楚可数。

    3.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4. 乡关:故乡。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 首联提及了仙人驾鹤远游的传说,“已去”和“空余”传递出物是人非的怅然。颔联以“白云千载空悠悠”营造出时间和空间的空阔境界,并由此引发思乡情怀。颈联写晴空下的江水、沙洲、绿树、芳草,具有温暖的情感。尾联以“愁”字收尾,表达了黄昏时分,身处高楼之上的诗人心中涌起的乡愁。

    2.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四、习题

    【第一组】

    1. “乡关”的意思是 。(2分)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引述了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B.颔联流露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江上美景。

    D.诗歌抒发了诗人旅途劳顿的愁绪。

    (答案:1.故乡 2.D 分析:错在“旅途劳顿”,应是“思乡”)

    【第二组】

    1. “历历”的意思是 (2分)

    2.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直接表明了此楼临江而建的特点。

    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

    C.颈联写出江上景色凄美动人,令人伤感。

    D.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

    (答案:1.清楚可数 2.D 分析:A错在“直接表明”;B错在“近景”,颔联的画面开阔,不是近景;C错在“凄美”和“伤感”,这里的景色比较温暖动人)

    【第三组】

    1.“萋萋”的意思是 (2分)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

    B.颔联写远眺所见阔大的画面。

    C.颈联采用叠词来写江上美景。

    D.《黄鹤楼》是一首七言绝句。

    (答案:1. 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2. D 分析:应是七言律诗)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答: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理解性背诵

    1.崔颢在《黄鹤楼》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黄鹤楼》一诗中的颈联描写了诗人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 草萋萋鹦鹉洲。)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登上黄鹤楼,见江雾迷漫,暮霭沉沉,对故 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5.崔颢的《黄鹤楼》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崔颢在《黄鹤楼》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境相似,这两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崔颢《黄鹤楼》中直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五、考题链接

    2011届黄浦二模卷

    1. “乡关”的意思是 。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空”字表现了鹤去楼空,诗人怅然有所失的心情。

    B.“黄鹤”两句表达了白云悠悠,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

    C.叠音词“历历”“萋萋”细腻地描写了凄凉稀疏的河岸景色。

    D.“日暮”两句以黄昏水雾江烟的景色映衬诗人复杂的情感。

    (答案:1.故乡 2.C 分析:错在“凄凉稀疏”,“萋萋”是“茂盛”而非“凄凉”,“历历”是“清楚可数”而非“稀疏”,河岸景色应是温暖动人的)

    2011届嘉定二模卷

    1. “乡关”的意思是 。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借憧憬与现实的反差,抒发诗人寂寥怅惘的感情。

    B.颔联借历史上的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抒发诗人对黄鹤楼的神往。

    D.尾联以缠绵的乡愁收篇,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情怀。

    (答案:1.故乡 2.C 分析:错在“抒发诗人对黄鹤楼的神往”,应是“对故乡的思念”)

    2011届闸北二模卷

    1. “乡关”的意思是 。

    2.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从传说落笔,在今昔变化中凸显眼前黄鹤楼的美好。

    B.颔联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期盼。

    C.颈联写登楼远眺,运用叠词突出了想象之景的美丽、可亲。

    D.尾联写日暮时长江烟波浩渺,烘托出诗人越来越浓的思乡之情。

    (答案:1.故乡 2.D 分析:A错在“凸显眼前黄鹤楼的美好”,应是在落差中引起诗人怅然若失的情感;B错在“也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期盼”;C错在“想象之景”,应是眼前所见的实景)

    2011届虹口二模卷

    1.诗中“萋萋”的意思是 。(2分)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前四句表达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

    B.首联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表达对仙去楼空的感慨。

    C.颈联运用对偶的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的追忆与憧憬。

    D.这首诗后四句描写日景晚景,由此触发了思乡之情。

    (答案:1. 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2.B 分析:错在“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这只是传说,不可能眼见)

    2012届闵行二模卷

    1.诗中“历历”“萋萋”的意思是 。(2分)

    2.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从楼的命名写起,借神话传说生发开去。

    B.颔联承接传说,抒发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之慨。

    C.颈联写眼前美好的景色,传达诗人内心喜悦之情。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乡之情。

    (答案:1.清楚可数;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2. C 分析:错在“传达诗人内心喜悦之情”)

    2013届一模卷C卷

    1.诗中“历历”的意思是 。(2分)

    2.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在仙人乘鹤的传说中表明了临江而建的特点。

    B.颔联通过近景写出了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C.颈联描摹了凄美动人的江上景色,令人无比伤感

    D.尾联流露出烟波江上日暮怀归的真切情感。

    (答案:1.清楚可数 2.D 分析:A错在传说不能表明楼是临江而建的;B错在颔联是写立于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江景,并非近景,也并非写楼之壮观;C错在“凄美”和“伤感”,颈联的景色是温暖动人的)

    2014届松江二模卷

    1.下列句子与画线句(尾联)抒发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颈联具体地描绘了一幅 的美丽画面,反衬了作者内心的惆怅与伤感。(2分)

    (答案:1.D    2.晴空下草木茂盛)

    2014届浦东二模卷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昔人”是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

    B.“晴川”、“汉阳”、“鹦鹉洲”都是指地名。

    C.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

    D.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

    (答案:1.(2分)清楚可数的样子 2.(2分)C 分析:A错在“昔人”指传说中驾鹤登仙的费祎。 B错在“晴川”和“汉阳”并非地名。 D错在诗人于暮色中所见并非“乡关”之景。)

    2014届闵行二模卷

    2.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以仙人驾鹤而去的传说入笔,营造了神秘、优美而空灵的意境。

    B.诗歌从“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多个角度描绘了登黄鹤楼所见的景色。

    C.颈联“萋萋”句实写眼前之景物,描绘了一个凄切、伤感的画面。

    D.诗歌描写了登临黄鹤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漂泊的伤感与乡愁。

    (答案:1.故乡(1分) 2.(3分)C 分析:错在颈联描绘之景美丽明亮。)

    2015届黄浦一模卷

    1.诗中融入古代传说的是( ) (2分)

    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

    2.下列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抒情感相似的一项是(2分)

    A.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答案:1.(2分)A  2.(2分)B 分析:A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B是游子思乡;C是乐观积极;D是送别友人的不舍)

    2017届奉贤一模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以上两首诗(曲),都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2分)

    7.下列对两首诗(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都借用所见之景来抒发情感。

    B.都是作者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

    C.都描写了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

    D.都刻画了作者归乡途中的心情。

    答案:6. 思念故乡(家乡) (2分) 7.A (2分)

    2017届二模C卷

    1.这首诗抒发了 情感。(2分)

    2.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借传说入笔,为抒发游子愁情作铺垫。

    B. 颔联描绘登楼远望,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

    C.颈联描绘美景,表现诗人四海为家的豁达。

    D.尾联表现缠绵的乡愁,同时和开头相照应。

    (答案:1.(2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2.(2分)C)

    2017届静安二模卷

    1.以下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千载 B. 历历 C. 凄凄 D. 日暮

    2.这首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用尾联中的两个字概括便是(  )(  )。(2分,每格1字)

    (答案:1.C(2分) 2.乡  愁(2分))

    2017届崇明二模卷

    1.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首联诗的内容 。(2分)

    2.对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怅然若失之感  B.岁月沧桑之慨

    C.忘我陶醉之情  D.思乡念家之意

    (答案: 1.人去楼空(2分)  2.C(2分))

    2017届普陀二模卷

    6. “汉阳”在诗中的意思是 。(2分)

    7.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前两联充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烘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

    B. 诗句中多处运用叠音词,使诗作富于清朗和谐的音乐美。

    C. 颈联描绘了晴日,汉水对岸的景物隐约可辨、凄美动人。

    D. 诗作以“愁”字收篇,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之情。

    (答案:6. 汉水的北岸(2分) 7. C(2分) )

    2017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

    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答案1. B解析:“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长势茂盛。  2.B)

    2018年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中考

    (1)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  )之感。(1分)

    (2)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2分)

    (答案(1)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易逝等) (2)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赏析与中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vwp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