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无意义感 第十章 无意义感(上)
萨特说:“......一切都是出于偶然,我们的诞生毫无意义,死亡同样没有任何意义。”
电影最后一站里,托尔斯泰因为受不了钱迷心窍的老婆,离家出走,最后死在一个火车站,所以“the last station",既是最后一站火车,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
其实托尔斯泰从中年开始,就一直受到人生意义何在的疑问的困扰,自杀的念头时时萦绕着他,他把自己著作的所有权捐献出去,也许是希望通过这种行动,来驱散生命无意义的感受,拯救自我,结果引发激烈的家庭矛盾,竟然因此而使一个伟大的灵魂停止了思考。
人喜欢追寻意义,无意义的生活让人丧失生活的乐趣和勇气。但是,世界其实就是没有预定的规则和意义的。当人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的挑战就来了“如何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里寻找到意义?"
宗教的意义就在于此,在个人之外,超越个人之上,有上帝规划了宇宙的秩序,设计了一个普遍方向,个体可以在这个普遍意义之中忘记自我的无意义感,忘记孤独感。
在缺乏宗教信仰的人群中,也有一些世俗的活动可以创造目的感,提供内在的满足,克服无意义感。
-
利他活动:荣格说,意义使人能够忍受许多东西,也许是所有东西。利他活动给许多人提供了生命的意义。给予和付出,对别人有益,使世界变得更好,这些愿望是美好的,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也可以借由利他活动让生命更有意义,并且能由此更勇敢和乐观地面对生命结束这样的事实。
-
为理想奉献:威尔·杜莱特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有机会去产生或者奉献给超越我们自身的东西。”许多理想都符合这个要求,家庭,国家,政治或者宗教,科学探索等等。但是,为理想奉献作为个人意义的一个来源,首先,这个理想里要有利他的成分,其次这个理想可以为个体提供超越自我的机会。人为了理想可以作出的牺牲,可以看“帝国的毁灭”中,戈培尔老婆毒死自己全部6个孩子,但是这种理想缺乏了利他而显得无比残忍和可怕。
-
创造性:艺术创作,科学创造,甚至日常工作中小小的创造都可以制造意义感和满足感。所以,一份扼杀创造力的工作是无法令人真正满意和全身心去投入的。上次看到一篇文章,写华为的人才观是,高层用脑,中层用屁股(不太明白这个意思),基层用四肢(不要用脑,直接服从和执行),如果是真的,那么华为的广大基层员工还是蛮压抑的。
-
享乐主义:生命是要给礼物,接受它,打开它,赞美它,使用它,享受它。
-
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他们认为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潜能。
-
自我超越:根据马斯洛的观点,一个完全自我实现的人不会专注于自我,他们有坚实的自我感,关心他人而不是把他人作为填补自身空虚的手段,他们会献身于超越自我的目标,这些目标可以很大,比如世界范围内的贫困,生态问题,也可以很小,比如关心伴侣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