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者: 龙胆草 | 来源:发表于2021-12-22 11:14 被阅读0次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白话译文: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叫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而没想到的是,元佑九年(1094年)四月,宋哲宗下诏改年号为“绍圣”,意思是继承神宗的“变法”施政方针,起用大魔头章谆任宰相,把打击“元佑党人”作为主要目标,短短一两月间,便将朝廷高官30多人贬到岭南等边远地区,苏轼首当其冲。59岁的他从定州太守,一贬再贬,最后直接贬往岭南。

直到1100年(元符三年)正月,27岁的哲宗皇帝去世,其弟徽宗即位。当年五月,苏东坡遇赦,六月渡海北归,结束了7年的贬谪生活,66岁的苏东坡才踏上归程。

当他再次踏上梅岭,伫立梅岭山头,早春的清风吹散苍苍白发,想起绍圣元年一起贬谪岭南的元佑大臣,如今已故去大半,不免潸然泪下,感叹“曾见南迁几人回?”

整整七年,在那炎热的蛮荒之地,是不是也因“心安”,才苦熬了过来?

这颗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想起那年我为追已离开车站的长途班车,不惜坐出租车追上一个多小时,结果最后还是没有追上,那由急切到失落到底的心情,辗转难眠的那晚......真正体味了一把“归心似箭”的滋味。

因为女儿十个月大时断奶,母亲想回老家看看,所以就带着女儿回了老家。几个月之后厂里放年假,突然间就十分的想家,想立刻早点回去。

现在想想大概那时太想女儿了,初为母亲的我“心安”便在女儿身上吧,才会那样“归心似箭”,那样“疯狂”。

此心若安,哪里都是故乡。

网图侵删

相关文章

  • 此心安处是吾乡

  • 2019.08.17

    此心安处是吾乡

  • 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2021.02.01

  • 定风波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 生在这世道当真没得选

    此身飘摇无处寻, 此心安处是吾乡。

  • 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说起“故乡”,就想起苏轼著名的词句来:“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优美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

  • 家乡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

  • 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从“何处安放是吾乡”到“此心安处是吾乡”,文字之易而境界大殊:前者是命无所归的漂泊游荡,是一叶浮萍...

  • 南城以南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 吾心安处唯有家

    吾心安处唯有家 文/逆光 此心安处是吾乡,吾心安处唯有家。 小时候,总想着仗剑走天涯;现在,只想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此心安处是吾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dn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