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参加了两个交流会,感受喜忧参半。忧的是两个会沟通效率之低让人感觉像是花了2个小时时间看了一场没内容的烂电影。喜的是,事后复盘,我换了平台视角和用户视角,看到截然不同画面。
平台视角:沟通的效率需要平台对需求的提前整合
先说交流会A。某海外项目过来和交流取经,因为项目类型相似,对方想借鉴一下。
首先是C同事向远道而来的海外项目的同事分享经验,然后是这边承包商专业公司作专项分享,最后是总结。这个交流会为期一天半,我参与了第一天,最后半天有其他工作离开了。
交流会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准备不充分,开会前一天才准备材料。
其次,形式上太过于专注于技术层面。而在海外项目最的关注管理方面(如里程碑设计,采办方式,组织结构设置,合同激励,审计要求等 ),交流会则很少涉及,造成双方交流上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沟通效率和效果。
还想想吐槽2点,一是交流会局间休息不合理。为了多讲一点,一讲1个半小时,讲的人累,听的人更累。二是包括自己在内参会人员被绑架。有好几个同事是临时被叫来开会,原本手头都有工作。只能下了办再回去加班干活,浪费时间。
用模型来看这次交流会:
组织这个交流会的一方是一个平台,为海外项目和各专业公司提供信息交流的机会。为了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平台可以提前准备几点:
1、针对海外项目的痛点和兴奋点,结合我们成功经验来做交流。比如说这次的项目管理的关键路径、比如技术难点。
2、作为服务公司,这种交流会是一个营销自己的好机会。包括了解和捕捉海外市场信息,开拓市场。但很遗憾,从交流的情况看,参加交流的服务公司只有一个公司的商务经理参加,其他人都是技术人员参与。
为让交流会更加的高效,可以将交流会的目的、形式和要求等提前发给与会人员,搜集反馈并优化。为保护与会人员的注意力,提高沟通效率。可以增加局间休息,不要一讲就1-2个小时了。
用户视角:你说的东西那么好,但是我需要的吗?
再说另一个交流会B。它主要是介绍新技术和工艺。承包商从新技术解决现有问题的角度进行了介绍,并和他们的竞争对手进行对比。但是从甲方的角度,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是否适合他,值不值,关键问题却没有点到。
打个比方,我去买菜,原本一辆自行车就挺好,方便快捷。你现在现在介绍个跑车给我。绝对速度是很快,但是我还要增加油钱,找停车位,这时候一辆电动车可能比跑车更适合我。简单的说,需要对准客户的痛点,解决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关注到一个领导的提问: 目前我们使用这套技术体系,虽然有一些问题,磕磕绊绊,但是总体上还过得去。问题一,你们和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有什么优势,能解决我们什么问题?问题二,如果技术差不多,你们成本上能降低多少?
领导提完问题后,对方在现场着手准备应答,显然是么有提前准备。
其实这两个问题,最应该第一时间去问到上面的这些问题,然后去准备,提高沟通的效率,免得开会的时候,你讲的很嗨皮,而听的人却没啥感觉,那不是他的菜啊。
网友评论